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刘一荻 王晶)后《巴黎协定》时代,如何基于全球利益链和中国利益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在今日举行的第五届北京洪堡论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暨第四届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未来,中国应着重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树立国际形象和领导力,同时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打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低碳成世界发展潮流 未来20年单位GDP能耗降速或加倍
据了解,《巴黎协定》以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目标为指引,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以各国“自下而上”地确定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基础的共同合作行动。2016年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了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在本次论坛研讨会上,何建坤指出,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可能会影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力度,影响发达国家向绿色气候基金出资的一项和速度。“这也会延缓《巴黎协定》的实施进程,然而,全球合作应多气候变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中国及世界都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更要加快合作行动进程”。
何建坤对未来全球气候的走势和低碳发展充满信心。他分析表示,未来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速度有望比前20年加倍,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望降至前20年的三分之一。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化石能源,是在全球紧迫目标下倒逼的共同行动,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潮流。
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在即,总结提炼试点碳市场的经验教训、完善总量设定和配合分配方法、规范交易规则和逻辑、探讨中国贪念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顶层设计,显得尤为紧迫。
中国清洁项目占全球过半巨大市场催生“炒碳”
记者了解到,《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其中,京都三机制成为国际碳交易机制中重要的国际制度设计,其中包含排放交易机制、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三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京都三机制传递了一定积极信号,“碳其实是有价值的,这一市场信号传递给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低碳或可以降低成本,或可以创造收益。”而中国碳交易的市场信号和基础便是来源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截至2016年5月,中国成功注册CDM项目3883个,占全球64%,此外,中国利用CDM国际交易建立运行的一套机制,或成为构建碳交易体系的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何建坤指出,由于目前个人福祉越来越依赖于地球生态和公共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社会的合作行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碳价机制”也由此催生和发展。
据介绍,碳价反映了全社会短期边际减排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减排目标的力度。碳价管理是决定未来碳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终实现全球控制升温2℃度目标。未来全球范围内减排力度,需不断加大,碳价将呈持续上升趋势。
在何建坤看来,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应坚持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化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打造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此外,积极引领国际谈判的走向,并做出与国情和发展阶段相符的责任担当,扩大全球治理的铃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国内也应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加强经济能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多方面共赢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