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科技创新要有自己的地基(连线评论员)

2017-09-14 07:22:2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对一个地方而言,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坚实地基。一段时间以来,从安徽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到浙江成立之江实验室,不少地方正在对标“世界一流”建立科研高地,补齐短板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了城市新的竞争场域。面向未来,打开创新发展的“实验室”,或能激发发展新动能。下面,我们来连线浙江日报评论员王玉宝,听听他的看法。

——编者

最近几条跟科技创新相关的新闻,放在一起解读颇有意味。

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中科大、北大三位教授各获百万美元奖金, “大手笔”引发大关注;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的之江实验室在杭州揭牌,瞄准了“国家实验室”。再往前,致力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迎来了首届19位博士生入学,筹建中的西湖大学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政府到民间,不断对基础研究追加投入,科技创新的观念无疑在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浅表性创新,而是不断将创新引向重大基础性研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作长期投入,期待实现真正能影响世界的原创性突破。

历史表明,竞争到最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创造了不少奇迹。但是当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期,当努力向产业链高端挺进、积极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之时,浙江强烈地感受到基础科创能力的短板。仅从国内比较看,浙江的一流高校不多,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等方面还是空白,不仅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差距不小,也与浙江的经济地位和转型升级需求不符。浙江要实现创新强省,就必须打造高能级的科技引擎。

一个高等级的科研实验室,能够成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发源地,更能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中控室”。比如,最近安徽通过申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就瞄准了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之江实验室聚焦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谋划建设智能云、工业物联网、大脑观测及脑机整合、量子计算研究四大科学装置,直指“汇聚全球科研人才的开放型创新基地,跨学科集成的平台型创新基地,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枢纽型创新基地”。

当今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企业应用端的创新层出不穷。这固然可喜也不可或缺,但仅限于此,恐怕还是难以满足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难以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作重点说明,在去年的全国“科技三会”上,又再次强调“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当越来越多的“地方力量”自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把科技创新目标瞄准战略性、前瞻性基础领域,意味着新的创新矩阵正在形成,我国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纵深领地。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施一公说:能获大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过去十多年对基础研究的连续投入,不然是万万没有可能的。无论是科技体制改革、“双一流”建设等顶层设计,抑或是蛟龙探海、嫦娥奔月等“大国重器”的重点突破,都可以看到,我国正在朝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实施战略突破。当国家、地方、高校、企业都一同为此砥砺奋进,我国必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