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教师刘发英(见图,资料照片)最忙碌的时候。顶着烈日骄阳,刘发英几乎每天都要奔走在土家山寨间,将一份份爱心善款送到贫困学生的手中……
12年,刘发英用一条网线搭建了1800多名国内外爱心人士与2800多名贫困孩子爱心的桥梁,1790多万元的助学款也让许多山里娃娃圆了读书梦。
“大山里太需要知识,太需要老师了”
1991年,刘发英从师范学校毕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主动提出申请:“我要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去支教!”
报到当天,校长带着她走进一间土垒的小屋。两条板凳、几块木板搭成的一张床、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一盏煤油灯,加上自带的两床棉絮、一箱书,就是刘发英的全部家当。
“我也曾偷偷流过眼泪,也曾想远离这样艰苦的生活,但一次难忘的家访,坚定了我留下的信念。”刘发英回忆道:“那天我到学生艳丽家走访,艳丽爸爸告诉我,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信,为了知道信的内容,他辛辛苦苦帮别人挖了三天坚硬的板田。‘没有文化的苦头,我这辈子吃够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孩子读书!’艳丽爸爸的话让我感到,大山里太需要知识,太需要老师了。”
刘发英这一留,就是整整18年。
除了上课,刘发英还常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垫付学费、生活费。2003年,黄柏山乡合并到资丘镇,刘发英来到白沙坪小学。一到学校,她就对全校420名学生作了一次家庭状况调查,发现竟有1/3的学生因为贫困,学业难继。刘发英说:“仅靠自己的微薄工资肯定没办法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怎样吸收社会力量来资助山里的孩子?这是我当时最苦恼的问题。”
“用网络助学的方式,帮孩子们圆个读书梦”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发英发现了网络助学的神奇力量。
2005年,白沙坪小学来了两名“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刘发英带着他们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庭。之后,志愿者将贫困孩子的情况发布在了“心之旅”网站上。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便寄到学校。
“网盲”刘发英感到很神奇:“网络还真是管用!”于是,“网络助学”这一想法便在她的脑海中萌生。
“2006年6月,我收到从宜昌地矿所寄来的600元爱心善款。这是我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当时我特别激动……”刘发英说。
从一开始在“心之旅”注册“英子姐姐”网名、成为“心之旅”在资丘镇的助学联络人,到后来建起自己的“英子姐姐”助学网、成立助学团队,刘发英在网络助学之路上,一走就是12年。12年来,她整理了近20万字的走访日记和学生资料,建立了100多本助学档案。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改变一生命运的大事。我希望能用网络助学的方式,帮助贫困的孩子们圆一个读书梦。”刘发英说。
“每一笔爱心款都是我亲手转送到学生手中的”
网络助学,最难的是取得资助者的信任。
2015年国庆节,江苏常州退休老人戴先生在“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上留言道:“我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甄别遴选全国助学网站,并试探性进行了资助,最后感觉只有‘英子姐姐’网站最公开透明。请为我筛选家庭困难学生的资料,我要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一个月的时间,戴先生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捐款21万余元。
“每一笔爱心款都是经我手亲自转送到贫困学生手中的,绝不存在资金截留。”刘发英介绍起她的网络助学资助流程:
“首先,我要实地走访贫困学生,把信息及时发布到网站上的‘待资助信息’板块中。然后,只要资助金一到账,我就会把‘待资助’学生转到‘已资助信息’板块中,同时公布资助人的网名、资助金额等。随后,我就会把钱送到受助学生家里,并要求学生与资助人联系……”
捐款人来源、地址,受捐学生姓名、学校、年级……100多本厚厚的账本,详细记录着刘发英网络助学这12年来的每一笔账。12年来,她为此支付的电话费、交通费等,从来都是自掏腰包。
如今,“英子姐姐”的助学团队在不断壮大。“我的学生琳琳,4年前我接到她的求助,帮助她读完了大学。”刘发英说:“今年,琳琳毕业了,回到家乡长阳成为一名教师,表示要加入助学团队,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