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央行官网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个别企业冒用央行名义发行数字货币,其行为可能涉嫌传销和诈骗。
但无论怎样提示风险,都无法浇灭疯狂的情绪。据统计,2017年6月,ICO参与人次从上月的不足1万人,迅速飙升为将近6万人,融资金额则蹿升为超过14亿元,5月的数字仅为2亿元。比特币价格在8月13日上涨到每枚2.8万元,仅在8月份涨幅就超过40%,在央行出手之前的9月2日,比特币甚至一度上涨到3.2万元。
从风险2.0到3.0
对于ICO这种创新性的事物,如何定性此前并没有明确。
姚前出任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恰是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此前担任央行科技司副司长的姚前6月撰文指出:“应该理性看待ICO,它是新鲜事物,技术性强,对其属性界定和价值认知,仍存很大的争议和分歧。”
8月16日,北京市金融局局长霍学文在某次会议中说:“区块链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ICO的创新,如果不控制好风险,那么所有的创新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如果说传统金融风险是1.0,互联网金融风险是2.0,那么,现在区块链和ICO风险就是3.0。”
同期,《2017年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在贵阳举办的“区块链ICO行业生态体系建设研讨会”上发布。报告是由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撰写的,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8月,主任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副主任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高卢麟,其他委员来自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人员构成上不难看出,除央行和金融局之外,委员会对ICO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在这份报告中,并没有过多的定性判断语言,但是却通过详细而准确的数据,对ICO作出了描述:2017年以来,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到10.5万,并且,上线项目的频率正呈指数级加速趋势,ICO融资规模、用户参与程度也是一样的加速趋势。
山雨欲来风满楼,8月28日,市场上流传着监管要打击ICO的消息,比特币当天的跌幅超过3%;8月30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先出手,发布《关于防范各类以ICO名义吸收投资相关风险的提示》,指出:“国内外部分机构采用误导性宣传”“其中涉嫌诈骗、非法证券、非法集资等行为”,并要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员单位共同抵制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