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六百岁故宫,就这样炼成“网红”

2017-09-11 10:52:4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故宫淘宝”的雍正帝显得“萌萌哒”。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的团队成员,都是清一色的“80后”。

从故宫西华门进入,经过宝蕴楼、金水河,有一座红墙围绕的院子。这里原来是寿康宫南侧的小厨房,在热播剧《甄嬛传》中,寿康宫是甄嬛,也就是乾隆母亲最后的住所。

负责故宫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的策划、发布与运营的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就坐落于此。历史与新媒体时代碰撞的结果是,故宫博物院新媒体端的“菜品”,就是在这个“厨房”里被“烹饪”出来的。

数字传媒组的办公室并不大,由一个个格子间组成。8位成员皆为清一色的80后,负责人郭珽,已经“进宫”15年了。数字传媒组原来的名字叫“数字展示一组”,最早只负责网站,做简单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如今还包括做得风生水起的新媒体。部门名字的改变,在郭珽看来,意味着这个部门作为故宫对外传播媒介的定位更加清晰。

再过三年,紫禁城就600岁了。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近两年的公众形象,却不像是一位迟暮老者,而是展现出逆生长的“萌”。不管是此前朋友圈里流行的“明成祖朱棣从画像中跳出来”的H5页面,还是出现在故宫淘宝店中类似雍正皇帝“不与朕相干”手书折扇这样的文创产品,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年岁渐长的故宫,并未停止追赶时代的脚步。

可就在几年前,媒体的笔端不乏这样的质问: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文创取胜,而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每每靠社会新闻吸引公众眼球?这说的是2013年7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款胶带,上印清代康熙皇帝御笔“朕知道了”四字。这款看似不起眼的胶带几天内迅速爆红。

而故宫形象的转变,也发生在短短几年间。如今,故宫卖萌、搞笑的网络形象,很大程度是由“故宫淘宝”建立起来的。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营销几乎都出自“故宫淘宝”之手:帝后画像被“玩”成表情包,每个创意产品都配上“脑洞大开”的文案。“故宫淘宝”由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公司运营,由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授权开发文创产品,同时进行利润分成。

威严的皇族历史人物集体卖萌,呈现极大的反差趣味,也成了故宫贴近年轻人最佳的传播方式。但“卖萌”之路,并非一朝铺就。“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始于2013年9月,早期的文章中规中矩,诸如“清宫御膳房”“清代体育”这样的标题索然无味,点击量自然不甚理想。

直到2014年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出现,也成为“故宫淘宝”公众号第一篇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此后,“故宫淘宝”公众号就像一匹脱缰野马:2014年12月5日,为配合故宫淘宝“美人屏风月历”以及故宫出品的“胤禛美人图”APP,“雍正十二美人”正式出道;2015年3月5日,在《朕有个好爸爸》一文后,康熙帝也成了“网红”。

有人说,故宫在“萌萌哒”大行其道的时候,找到了接地气的互联网“虚拟形象”。但这个在网络世界赢得一片喝彩的“虚拟形象”,也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这种戏谑的语言方式是否会有失历史的严肃性?其实,在这一点上,“故宫淘宝”比众多新媒体要有底气得多,因为其背后是故宫专业的学者团队。他们的成文步骤是:研究者写出符合史实的文章,再由一支年轻团队“转译”成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的轻松诙谐的语言。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