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九十九次的希望之旅

2017-09-10 10:41:42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1992年,我第一次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个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当时我就想,退休后一定来这里看看。”周火生回忆说。1995年,退休后的他来只身到这里,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两层小土楼,一间小小的教室里挤着70多个学生,课桌就是一块板子,板凳高高低低,都是学生自己从家带来的,窗户是纸糊的,没有电,学校连厕所都没有,一部分孩子的学费都是老师帮垫付的……”再说起当时的情景,周火生仍然难以平静。

“我难过,我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周火生在日记里写道。

自此,在昆山街头巷尾、校园企业,人们总是能看到一个消瘦的老人骑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挂着“义卖图书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为了筹钱,22年间,周火生起早贪黑跑遍昆山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企业,义卖图书20余万册。他骑坏过四辆三轮车,体重只有八十几斤的他,常常扛着比自己还重的书去挤公交车。

1995年春天,周火生带着自己攒下的工资和义卖筹集的钱款,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行程600多公里,第一次把这笔助学款送给了山里的孩子。第10次、第50次、第98次……几多寒暑,周火生如苦行僧般来往于昆山至金寨的“希望”之路上。

为了省钱,周火生总是坐最便宜的车,住最便宜的宾馆,吃自带馒头,常常为去一个偏远的教学点,翻山越岭走上大半天。

“他硬是一步一个脚印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之光。”金寨县关工委副主任曾庆浩说。

点燃希望之火的“苦行僧”

  9月1日清晨,周火生骑着三轮车,准备去昆山市千灯镇中心小学义卖图书。新华社发

周火生老人刚走下大巴车,闻讯赶来的师生们就簇拥了过来。人群中,一个高个子、大眼睛的短发女孩手里拿着两封信,显得有些怯生生。她叫廖兰,家住南溪镇吴湾村,受捐助已经有9年。

“第一次见周爷爷也是一个下雨天,他从车上下来,特别慈祥。”廖兰说。

2005年,廖兰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失踪了。廖兰跟着大伯大妈一起生活。但没过多久,大伯和奶奶也相继过世,接连的变故把这个家庭击垮了。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