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话剧《罗刹国》不仅仅获得了荣誉

2017-09-08 07:42:2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话剧《罗刹国》不仅仅获得了荣誉

演员们在街头为《罗刹国》宣传 (中国国家话剧院《罗刹国》剧组供图)

历时40余天,演出近30场,亮相法国阿维尼翁和英国爱丁堡两大戏剧节,荣膺爱丁堡边缘艺术节(艺穗节)亚洲艺术奖评委会颁发的“最佳青年演出奖”……

“记得在阿维尼翁的一天,演出散场后,我一个人从剧场往驻地走。我当时累得半死,汗流浃背,拿着面具,扛着道具鹰。街灯照着路边的梧桐树,那树影就在法国南部的晚风里摇曳着,风吹树梢的声音和着蝉声,很好听。这时候,一个法国青年骑着单车,从我身边经过。他突然放缓速度停在我前面,转过头,对我竖起了大拇指,然后潇洒地敬了个礼,就骑着车消失在了夜幕里。那时候,我觉得再怎么辛苦也都值了。”虽然已经回国近半个月,但每每想到话剧《罗刹国》此次在英法两国演出的情景,演员艾阔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

历时40余天,演出近30场,亮相法国阿维尼翁和英国爱丁堡两大戏剧节,荣膺爱丁堡边缘艺术节(艺穗节)亚洲艺术奖评委会颁发的“最佳青年演出奖”……在文化部外联局的支持下,今年7月至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罗刹国》剧组英法巡演,不仅获得了荣誉,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这是一个以‘90后’年轻人为主的团队。这次演出是国家话剧院剧目首次亮相这两大戏剧节;而如此长时间、多场次地进行国外巡演,也是剧院首次。可喜的是,在两国的演出都收获了好评,票房也远远超出预期。可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丰收。”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景小勇说。

而据院长周予援介绍,为了让更多中国精品剧目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国家话剧院特别成立了对外交流领导小组。此次英法巡演,也是小组对于“请进来”“走出去”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话剧《罗刹国》创排于2016年9月,由黄维若编剧,赵淼执导。该剧将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故事赋予新意,着力于肢体语言的表现方式,并将皮影、傩戏面具、戏曲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话剧舞台上“活”了起来。此次为了适应两大戏剧节的演出,剧组特意将原本的104分钟版本删减为75分钟,并配了英国、法国、哈萨克斯坦三国语言的字幕。

回忆起此次巡演的情景,剧组成员普遍表示,高密度、高强度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但更让他们觉得有趣又充满挑战的是,每一个人都要走上街头,操着并不流利的英语和间或蹦出的简单的法语单词,发单页、贴海报,为剧目的宣传出力。

“演员及剧组成员参与到宣传中,是这两大戏剧节的特色。否则你的戏很容易就会湮没在1000多部来自各个国家、风格各异的作品中。就连很多在国际戏剧舞台上已经很有威望的老艺术家也会走上街头,即便演出已经一票难求,他们也不会停下。”演员汪玥说,在阿维尼翁和爱丁堡的街头,看着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为自己的演出卖力宣传,她突然明白了,这些艺术家始终认为,他们的身价取决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自尊心。

演出前的3个小时,冒着高温为发单页奔走,身着戏服在街头演绎剧中片段,向每一位潜在观众微笑着推荐剧目……在40余天的行程中,《罗刹国》剧组共发出4万多张单页和700多张海报。这样辛苦努力也很快收到了回报,近30场演出,平均上座率为八成,仅在爱丁堡的12场演出票房已达5404.75英镑,超过了行前的预估。

因为英语不错,艾阔有了更多和国外观众交流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让他感动不已。“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观众对我说,她从我们的戏里发现了许多与西方传统文化相通的地方,比如炼狱、受难和救赎,她惊讶于两种文化竟能如此相似。一位英国观众说,《罗刹国》是对邪恶世界的一瞥,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再到罗刹国去。还有许多观众来问我关于皮影、肢体表演、国家话剧院、《聊斋志异》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戏里的中国元素是新鲜的,更是有力的。”艾阔说。

据剧组收集的调查问卷显示,63位回答“你是否对中国戏剧有特别的兴趣”问题的观众中,有36人回答“是”,其中有10位观众说,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戏剧的兴趣源自《罗刹国》。

观众的好口碑,让《罗刹国》吸引了专业戏剧媒体的关注。“这部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剧目,不仅仅做到了充分利用好丰富的中国元素,更重要的是,为观众带来了中国式思维中深层次的思考。而独特的肢体舞蹈元素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木偶元素拉近了那些听不懂中文的观众和这部剧的关系,让那些观众即使语言不通也能配合字幕快速地理解戏剧推进中每一个情节的隐喻性。对一个完整故事精心细致的讲述,加上以小见大循序渐进的讲故事方式,这正是让欧洲观众更快地看懂中国现代戏剧的良好选择。”苏格兰戏剧观察家网如是说。在这之后,英国广播公司、《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也陆续对《罗刹国》进行了报道。

“从观众到专业媒体,再到综合性新闻平台,我们的演出收获了普遍的关注和赞誉,这不但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说明我们是有机会和实力融入国际戏剧节并获得更大成功的。”该剧制作统筹周莉说。

谈及此次巡演中在业务上的收获,演员们纷纷表示,当台词因为语言不通而失去表意效果时,肢体的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演员刘玺惠说:“在两大戏剧节上,我看到无论什么样的演员、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他们的身体都是训练有素的,哪怕仅仅是一个转头,都做得恰到好处。”“剧院在排《战马》中文版时,一些同事觉得要求太严格了,每个细节都要强调。这次出国演出我发现,这种要求实在太重要了,细节决定成败。”演员刘星阳说。

多年参与爱丁堡和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赵淼,对中国剧目“走出去”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亚洲剧目的整体实力及影响力在整个欧美语系演剧界中都偏弱。目前,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为亚洲演剧形象的主要代表。就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来说,中国经过近5年发展,剧目演出规模、数量的成长速度是最快的。”赵淼建议,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与思想,要有更高的定位和眼界。此外,还要以完整的“生态链”“战斗群”“展演季”“商业圈”形成合力,推动中国戏剧“走出去”。本报记者 刘 淼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