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军当然明白武帝的意思,既要治徐偃的罪,又要让他心服口服。他有备而来,一通话说得徐偃没有招架之功:“古时诸侯各国,政情民风不同,百里之间不通消息,国家安危瞬息万变,使者外出办事,才可不受君命,独断行事。现在天下一统,到处都一样,你在汉家疆域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所为何故?何况,国家从来不指望从郡国的盐铁行业获得好处,你却假托皇帝命令,擅作威福,还以国家安定、民生幸福为借口,无非是想为自己捞取声誉。这样的行为,是必须加以惩罚的。”
春秋决狱
《汉书·终军传》中说,徐偃被终军驳得哑口无言,当然是后世史家为胜者吹嘘的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徐偃做对百姓有利的事并没有错,用“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的《春秋》经义作为解释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的做法和解释,都与当时的潮流不相契合。
秦代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后,西汉虽然一度分封诸候,“七国之乱”后仍不得不回归郡县制。到了汉武帝时,统治秩序进一步由贵族制向君主制转型。儒家经典中,既有鼓励贵族与君主分权的经义,也有鼓励下级贵族应服从上层贵族的经义。在君主制时代,那些主张下级服从上级的经义显然会越来越被强调,而与之相反或有歧义的经义则要么被遗忘,要么按照新时代的需求被改写。
自以为懂得儒家经义,却不懂时代潮流所向的徐偃,最终以身败名裂收场。刀笔吏出身的张汤一生谨小慎微,努力迎合武帝意旨,奈何武帝也因潮流而变,最终仍因触怒武帝而被逼自杀。终军获得武帝奖赏后,成功出使匈奴,又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声称“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于元鼎五年(前112)被南越相吕嘉杀死,死时只有二十多岁。他比张汤、徐偃之流更精通儒家经义,也未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