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快语锐言】忠诚的价值意蕴

2017-09-05 07:22:1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马正立

忠者,敬也,“尽己之心”谓忠;诚者,信也,“真实无妄”谓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诚是君子行立于天地自然之间的根本。一个言行忠诚的人,即使到了荒蛮偏远的地方,也行得通,“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反之,一个缺乏忠诚的人,则犹如没有车辕的马车,寸步难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

忠诚就是复归本性不忘初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然包容万物,气宇广大,化生万物,赋予万物自然之理。万物因各得其本性,以此顺天地自然的德性。所谓天地自然之德,就是大自然的精神,大自然滋养万物但无私无欲,“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忠诚”是天地自然赋予人的本性,犹如上天的德性一样“尽己之心,信实无妄”。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性顺乎天地自然的德和道,人的本性对天地自然的德和道是始终明白的,这种明白从未停息过。但是,由于气禀各异所拘束或由于人世物欲所蒙蔽,则有时而昏,常常迷失本性,犹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名言一语中的,“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故人须循着自身的发展,逐渐去“明明德”,以恢复到其本性明白的最初状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复归本性需要秉承忠诚之心,以复其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不断“复归其初”而“明心见性”,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过程。反过来,人自身的本性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充分发挥其他人的本性,进而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以此帮助天地自然培育生命,人就可以与天地二者并列为三,“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忠诚就是恪守中正之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字有一个解释“尽中心也”,即“中庸”和“中和”的意思。中正之道就是指“中庸”或“中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不偏不倚谓中,不易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完整意思是坚定不移地恪守天下正道,这也是忠的涵义。“中庸”被孔子推崇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做到“中庸”需要不断地自我修养,保证自己总是恪守正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像颜回一样,即便在最简陋的环境里也能把坚守中正之道作为一种乐趣。修道守仁,不为称名于外,即使是一辈子默默无闻也不后悔,“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中和”则是天下的根本和达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也皆中节,谓之和”。“忠”的要求就是“中节”,这个“中节”的地方不是中间的地方,而是最恰当地顺应自然规律的地方。一旦达到了“中和”的状态,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诚,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既可以完善自己,也可以完善物,通过诚来成就自己就是“仁”,通过诚来成就物,就是“智”。仁和智从内外两个角度都合于德,因此“君子诚之为贵”。在儒学看来,要做到“诚”,可以通过人的天性,也可以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真诚之后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真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既然可以成己和成物,那“诚”的力量是如何使得自身和外界发生变化的呢?一个人如果做到“诚”那么就会外化于形,逐渐引起自己和外界的转变,有了转变之后就能化育自己和外界,做到至诚就能化育万物,“诚则形,形则著,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和“忠”是一致的,诚和忠两者体用一元。“诚”必须用于去感悟“忠”,始终保持在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上,参同天地自然精神,“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天地至诚无息,无止无尽,没有止尽则就长久。“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只要做到“诚”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容于中正之道。“诚”和“忠”在这里彻底统一起来了。

忠诚就是诚意正心知行合一

《大学》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和正心两个条目就是忠诚的意思。

所谓诚意,就是不自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自欺和欺人,做到内外一致,一以贯之,这叫慎独。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始终保持谨慎的,犹如十目所视;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犹如十手所指。不管是有人或没有人的地方,非礼勿看,非礼勿听,“故君子戒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慎独的功夫,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做到表里如一。

所谓正心,就是祛除心中的“杂念”。这些杂念包括愤怒、恐惧、喜乐、忧患,它们会扰乱人们的心性,“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另外这些杂念还容易让人心不在焉,迷蒙人们的眼睛,堵塞人们的耳朵,影响人的味觉,让人无法全心全意投入。

诚意正心最大的阻碍是人自身的私心杂念,因此要“去得人欲,便识天理”,这个天理即良知,良知是辨善恶之心和知是非之心,众人皆有,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有。而这个“人欲”是指变成了执着成迷的私心杂念。正是私心杂念,阻隔了人本身和天地自然之间的连接,好比一根管道里被堵塞了许多污泥,只有清除了这些污泥,人心这根管道才能顺畅,人的本性才能复归以合乎天理。心体内若沾留了一点私心杂念,就犹如一滴沙子在眼里一样,足以让人障目。因此,心体内只有让自然晶莹的良知和良心自由流畅,毫无阻滞掺杂,才能上接天道,中得人心,下接地气,眼睛才能看得清楚明白。良知与生俱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诚意正心,用行动践行忠诚。在良知上著功夫,要求体认自己的良知并立即行动,才会有当下现实意义。

(摘自《学习时报》2017年8月21日)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