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为什么50、60年代人特别盛行同学会?三个真实故事洞穿了实质

2017-07-13 06:33:43    朱广君影像  参与评论()人

治疗期间,张晓梅的同学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看望张晓梅。张晓梅的孩子告诉大家,母亲的前期治疗每天需要500多元,住院以来,家里的积蓄几乎花完了,现在能做的只是维持治疗。至于骨髓移植需要的60余万元,亲戚朋友虽然凑了一些,但离巨额手术费无异于杯水车薪。目前,家里人正联系北京的医院做配型,眼下急需解决的是如何筹足这高额的手术费。前夫得知她病后,也只过来看过一次,留下一些钱后就再也没有过来。从张晓梅孩子的叙述中,同学们看到了张晓梅生活的艰辛和对治疗无望的无奈。

时隔31年之后,班长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班务会,在这次的班务会上,全班除了几位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的同学外,一个不缺全部出席。会上,班长动员大家对张晓梅进行捐款。张晓梅所在的城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部分同学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出于对大家经济条件不同的考虑,为了避免尴尬,班长没有规定每人捐款的具体数额,只是说捐款直接交到张晓梅家人就可以了。躺在病榻上的张晓梅知道此事后,非常的感动。要强的她让16岁的孩子把捐款同学的名字、具体额数记下来,等日后病好或孩子参加工作后再还。一位远在哈尔滨的外地女同学,听说她的病情后,专程赶到医院看望了她并且留下了2万元钱。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一名因为经济拮据,平时很少参加同学聚会的女同学,将她扫大街赚取的微薄工资积攒出来的三千元钱全部捐献了出来,而这三千元钱却是她足足四个月的满月工资。其他同学也纷纷进行解囊慷慨,手术的希望越来越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男女同学们轮流到医院进行陪护,给她安慰,为她战胜病魔鼓劲打气。

等待配型的时间显得非常的漫长。直到有一天,感到生存无望的张晓梅,把孩子叫到身边,提出要到北京去走一走。懂事的孩子为了满足她的愿望,便领着她去了一趟北京。在北京的短暂日子里,孩子带着她从故宫看到圆明园。从长安街走到革命历史博物馆。她们一路走来,一路慢慢地看。身体异常虚弱的张晓梅,笑着对孩子说:你怪妈妈走路慢吗?妈妈这是在慢慢地享受生活。妈妈这辈子有了你,有了身边这些同学和朋友,生命的质量胜过了数量,妈妈这辈子是赚了的。说完话,娘俩开始抱头痛哭。从北京回来后,张晓梅的病情复发。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病榻前,摆满了同学们送来的鲜花。同学们围成一圈守候在她的身边,为她举行了有史以来最为唯美的临终送行。躺在床上的张晓梅张开眼睛,看了看这个既带给她痛苦又带给她无限幸福的世界,眼睛里流出了最后一滴泪水,然后永远地阖上了眼睛。

(责任编辑:曲格林 CN064)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