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为什么50、60年代人特别盛行同学会?三个真实故事洞穿了实质

2017-07-13 06:33:43    朱广君影像  参与评论()人

同学会的主流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怀旧方式或者说渠道,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看到一群人,有的两鬓已经现出花甲或接近花甲的中老年人,穿着复杂、走路东倒西歪,红男绿女、满面红光,现出亢奋之色,极为典型的要数50、60年代人,那一定是在“同学会”。人们给同学会编了一句顺口溜,叫心眼多的进被窝,心眼少的使劲喝,不多不少去唱歌,并由此延展引发了许多情感故事。下面的三个同学会故事,真实洞穿了为什么50、60年代人特别盛行同学会。

为什么50、60年代人特别盛行同学会?三个真实故事洞穿了实质

(一)

在层次众多的同学会上,我参加最早的同学会应该是小学的同学会,是在1990年。那年,我频繁穿梭于几个同学会之间,经常有一种时空倒置的感觉,到后来时空真的就有些乱了。由于经常的赶场,再加上年代的久远和酒精的作用,同学们常常把张三的事情往李四头上戴,小学的事情往中学事儿上安,反正大家就是图个乐和,谁也不会太认真。由于时空反差比较大,大家的印象和记忆基本停留在那个年代,再加上群小无猜,所以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就显得有些另类,没有章法。

在一次小学同学聚会上,当时的校花现在已经变成菜花的那位女同学喝着喝着就上听了,她薅着我的脖领说:“今天属你官大,就你买单了”。其实不用她说,我也有这种想法。我小学时住的是煤矿棚户区,所在的城市也属煤炭枯竭城市,经济效益低下、就业问题突出。直到近几年,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我的这些同党们才住上楼房,尽管如此,却仍然改变不了他们生活上的窘困。聚会的三十几名同学当中,几乎涵盖了目前社会急需救助的群体,既有视城管为死敌的街头摆摊者,也有享受政府补贴的低保户、啃老族,他们大都面如菜色,衣衫不整。菜花的几句话使我深感罪孽深重地点了点头。说实话,我平生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当时我的眼泪就要下来了,那天,我破天荒的花了近千元,先吃饭后歌厅,在一番不亦乐乎地折腾后,这些同学们才终于松开斗鸡眼,吧嗒着嘴说:“这还差不多”。

这还不算最雷人的。老话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在一次的中学同学会,因为我出差在外地回来的晚没有参加,使本应我下地狱的事情便由我的一位同学死党代劳了。我们历次同学会的组织者,我们的班长是一个只出风头不出钱的主,每次我买单,我的这位死党同学都替我打抱不平,怂恿我装傻不买单,并给我出了很多的招法,例如中途逃跑;例如买单的时候装睡或装喝多呕吐等等。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和激烈思想斗争,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理由是,我即使耍上这些花活,也远不是这些千锤百炼同学们的对手,他们的智商远在我之上,会快速、从严、科学有效地见招拆招,让你在无地自容中满脸羞愧地买单。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