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为香港科技创新的未来储备人才——访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4)

2017-06-13 21:51:45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记者:您不止一次往来内地,与内地教育机构交流。在您看来,香港和内地在科学教育方面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双方有什么进一步交流的可能?

姜冬梅:我特别希望更多的内地的科学老师能够到香港来,交流交流,受受启发。因为我们知道,内地更多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老师们不得不在排名、在班级排名以及老师自己的课程排名上,被横竖分出来几十个、上百个指标去比较,疲于应付。在内地做科学项目时,很多老师会挤出来时间,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来指导学生。但目前来讲,高低差别非常大,在北京、上海很多孩子们就可以有机会去到研究院所,去做实验;其它三线、四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则条件受限比较大。

在香港相对来说好很多。老师们的空余时间会多一些。学生们可能下午一点半、两点半就放学了,他们自己去选择研究项目、去科学探究的机会就更多一些。我在香港评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感觉有更多来自于身边的灵感,有更多灵性。这些项目的角度和方向也会给科学家们很多的启发。

比如说,我的儿子在今年参加了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研究的项目就是,他发现他们学校门口一棵树上,有一种蚂蚁会缝叶子,把叶子缝在一起做成巢,非常有趣。他就研究蚂蚁缝什么样的叶子、这些叶子缝在一起有什么用、是繁育后代还是作为厨房、仓库还是什么其他用途。他就和同学们做了这样的观察,然后拿着摄像机做了拍摄和记录。很出乎我意料的,这个项目获得了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高奖。让我很感动的是,香港大学的动物系老师、动物学专家梁志清教授给孩子留了E-mail,说这个项目如果要继续做下去,他可以当指导老师。我们和其他学生家长带着孩子们去拜访了梁教授,真的就在他的实验室里开启了新一段的研究历程,

在香港,这些教授们更多地愿意去做志愿者,参与到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当中来,能够给老师们以帮助、给学生们以帮助。在内地,可能科学教育当中,怎么让科学家做更多科普的工作、科学老师怎么能跟更高级的科研单位手拉手起来、怎么在提高学生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老师的科学素养,都是需要学习的过程。这些都是内地和香港交流之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