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面前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这样形象地解释。
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提前1个小时到位,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链路传输影响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一改过去有人机实时操控习惯,对哪个按钮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按用多大力度按都作了反复研究。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两年时间李浩不仅硬生生在未知领域摸索出了一条改装之路,更为后来人铺就了一条“捷径”,将无人机人才培养送上了快车道。在李浩的悉心带教、倾囊相授下,第二批该型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应侠、肖育明、蒋伟仅仅用了3个多月就改装完成,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每次带教的时候,李浩总是鼓励大家:“有人机和无人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然而,只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以往的有人机飞行经验、战法技法才能有效用于无人机作战领域。
改装无人机以来,李浩先后主导无人机操控和作战运用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提出100多条建议反馈厂家,大大提升了我军无人机运用效能。
争分夺秒建功立业
落日的余晖逐渐沉入苍茫大地,一天的飞行结束了。但李浩却迟迟没有走出地面方舱,他带着老花镜,握着笔,端坐操控席,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比对着各种飞行数据。
飞行中“四转弯”意味着即将着陆,对于李浩这个人生进入“四转弯”的飞行员来说,现在能做的是把每一个架次飞好、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解决掉,“我不能让时间变慢,但我可以与时间赛跑”。
在徒弟们的印象中,李浩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飞速运转,恨不得一分钟掰成八瓣。每次飞行他总是第一个进场模拟训练,最后一个离开。他的案头堆满无人机作战各类资料,电脑里满是无人机作战训练视频数据。他宿舍熄灯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半夜里还会突然亮起来。他常对学生们说:“我们起步已经有些晚了,再耽误就会输掉无人机战场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