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有一处是大家不知道的,比如我起初的构想,李达康本来是要腐败掉的,后来写到一半的时候开了一个讨论会,会上被一位评论家很不客气地提意见说,像这种能干的干部让他腐败掉太可惜了,建议这个人物不要编成腐败。后来我接受了这个建议,所以前20集感觉达康书记像坏人。
而高育良,本来我是不想让他变坏的,后来想到了师生斗,也是写到中段才开始让这个人物变坏的。这部戏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后半部是人物活起来以后人物自身演出了自己的命运,最终的结局也是目前我觉得最合理的走向。人物活了以后,自身性格逻辑选择的结果,我想这也是好作品的一个标志。
一直找“最大公约数”
记者:有人说,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国产电视剧。剧中的腐败官员不仅牵涉到副国级,甚至还呈现了信访、强拆群体事件这些“敏感地带”,您怎么看?
周梅森
周梅森:从创作到播出,我们创作团队、最高检、广电局,还有湖南卫视等部门、机构确实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这部剧能播出来,说明党和国家很自信。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的:第一,剧中展现的这些问题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一部表现当代中国生活的电视剧,能回避这种尖锐的问题吗?没有勇气就不要写不要拍。作为现实题材的作品必须把人民看到的、感受到的,给一个解释、一个交代,所以片名叫人民的名义。第二,我写这些东西绝不是为了挑拨官民矛盾,我经常想“最大公约数”这个概念,这部作品能够出来就是观众期待、创作空间和创作尺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
记者:在《人民的名义》之前,您创作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政治题材作品也引起过很大的轰动。对于现实主义作品,尤其是反腐题材您有什么样的创作心得?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