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亚麟,知道的人估计不是很多,但是说到夏东海,刘星小雪的爸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一部《家有儿女》捧红了几个小童星,同时作为父亲的夏东海的扮演者高亚麟也被打家所认识。
最近热播的大剧《人民的名义》实在是太火了,在剧中扮演大反派的高亚麟也高兴了起来。因为他投资了这部剧,而且是压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房子都抵押了!担心对老婆没有办法交代,曾经半个月睡不着觉。
如今这部剧大热,高亚麟也可以放心睡个安稳觉了。不仅仅投资可以收了回来,自己估计也可以赚回了几倍的投资回报了。
有眼光很重要!比投资房地产更加厉害!
他投资《人民的名义》抵押房产,押上全部身家,半个月睡不着
更多阅读:制片人高亚麟谈投资《人民的名义》初衷 被逼出来的40%占比
“这是第一次,以后可能就不敢了。”
当《人民的名义》刷爆社交网络,这部剧背后的制片人高亚麟却是一脸庆幸:“这次完全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部电视剧在2016年大年初三开机,而在开机前一个月左右,多家原有投资方纷纷撤资,项目一度陷入尴尬局面。记者了解到,撤资的公司包括儒意欣欣和凤凰传奇影业。最终,5家初涉电视剧行业的公司成为《人民的名义》新一轮投资方。
高亚麟被“逼”成了
最大投资方
按照以往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的一般判断,一部政治题材的反腐剧,既主旋律,又没有小鲜肉,还投资1.2亿做大制作。看起来,必亏无疑。以前有过太多这样的教训了。包括知名编剧兰晓龙的主旋律作品《好家伙》,也曾经转战多家电视台,发行4年才卖出去。
从风险与收益博弈的考量,投资方的任何选择都无可厚非。不过这一幕似曾相识。
2015年的暑期档曾经出过两部爆款电影《捉妖记》和《大圣归来》,万达影视和光线传媒分别在两部影片中都有投资,但因风险高、档期不合适等种种原因最终擦肩而过。最终这两部爆款中剩下的投资方都是体量比较小的新公司。正如这次《人民的名义》留下的5家投资方,都是第一次投资电视剧的初创公司。
嘉会文化是《人民的名义》最大投资方,占比40%,公司创始人高亚麟成为这部电视剧的总制片人之一。
一开始,高亚麟觉得,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投资行为,制作和发行都不需要操心,1亿的盘子,嘉会文化投2000万元,占比20%就行了。
没想到,在嘉会文化签完合同之后,还没有打款,前面的几家主投资方和发行方觉得成本有点高,风险太大,就全部退出了。
“大家撤资之后,惊了我一身冷汗,李路导演跟我说,要不要多拿点股份?我说行,这才又拿了20%的份额。”高亚麟说,他看好这个剧本的稀缺性,当时跟李路说,份额从1%到100%都行。
除了嘉会文化占比40%以外,一家是导演李路的公司弘道影业投资占比10%;大盛国际和上海利达影业两家分别占比15%,最后一家是北京正和顺影业。
几家投资方都是第一次投资电视剧,他们都有这样感觉,原本是跟在大公司后面来补缺,做个加磅投资,没想到直接升级为主力了。
发行
多位行家反馈,这部片子废了
国内影视圈一贯的投资逻辑是,什么类型影视作品火就跟风投什么,正如《潜伏》火了,电视剧兴起谍战风一样。
《人民的名义》之后是否会冒出一批反腐剧,带动政治类题材投资热?
在投资方之一安晓芬看来,《人民的名义》成功带有一定必然性,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反腐剧冒出来,但再想达到如今的热议程度并不容易。
“首先是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10年才创作出来的剧本;其次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牵头,还有金盾中心保驾护航;第三,反腐剧已经13年未见了,在当下的政治环境和大背景下,这样题材的电视剧类型很稀缺;第四,导演刷脸,那么多老戏骨愿意放弃高片酬出演。”
做政治剧,是属于少数人少数公司可以操作的项目。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做。像《人民的名义》这种剧,如果不是最高检发起,是不可能有这个项目的,能写剧本的太少,审查壁垒高。
“这部电视剧火了之后,顶多今后拉投资的时候容易一些。以前大家可能听到这个题材就反感,连看都不想看,今后大家听到政策类型主旋律的影视剧,可能不仅仅从题材上判断投资价值,也会通过其他标准,深入衡量作品。”一位电视剧投资人表示。
在开机宴上,高亚麟跟几家投资方说,是做好了亏损40%心理准备来的。后期发行的时候,他曾经咨询多位行家,得到的反馈基本就是,这部片子废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高亚麟跟合伙人就在宾馆的地上相互看着,恨不得抽嘴巴子。后来又相互安慰,赔了就赔了,就当是给自己的公司做宣传了。
“我估计一般投资人没有这么干的,因为我是第一次才这样干。”高亚麟说。
在《人民的名义》这次投资中可以看到,几家投资方主要是相信对的人。如果没有最高检牵头,如果没有周梅森这个“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做编剧,如果不是导演找来一群老戏骨,可能这5家投资方,谁都不敢投。
“今后可能会出来类似题材的剧,比如新红色经典题材、反腐题材、国安题材等,但不管什么题材,故事好不好,抹得局好不好,都是投资人衡量一个影视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标准。”业内另一位电视剧投资人这样评价。
这正好应了文艺圈一句口头语:好的本子加好的班子,一定会出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