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永为音乐奔忙奏响民族之音(创作者谈)(4)

2017年,我在国家大剧院指挥演出了中文版的马勒交响乐《尘世之歌》。这部作品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受到译成德文的中国古诗集《中国之笛》中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启发,谱写而成的交响乐套曲。它曾是东西方在诗歌、音乐、歌词译配方面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具有“中国魂”的西洋作品。通过将德文译配为中文,用中文的句法与韵脚进行演唱,让“中为洋用”回到了“洋为中用”,再次深化了文明的交流融合,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文译配的外国歌剧在国内很少上演,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再为观众译配几部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久久流传的音乐作品。如果这些工作能对提升大众的音乐修养起点作用,能对文化交流有所促进,也就提升了我努力的价值,延伸了我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90后”,时不我待:90岁,我开始在喜马拉雅开设交响音乐导赏课程“让耳朵更聪明”;91岁,在抖音开设“郑小瑛工作室”账号;92岁,执棒第七十七场《土楼回响》;93岁,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在厦门注册。通过组建歌剧艺术中心,我希望打捞、呈现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做它们的音乐“孵化坊”。2013年,展现民族精神的歌剧《岳飞》曾在厦门以音乐会版“孵化出壳”,2015年迎来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天津音乐学院将它以大歌剧形式搬上天津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我推动这些优秀作品上演,就是希望大众能够喜爱中国民族歌剧。通过一轮轮演出,经受观众的检验,历经时间的淘洗,中国歌剧艺术得到不断进步,真正优秀的作品才得以不断传承。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史良、沈钧儒等前辈给我写下赠言,他们的话语,照亮我的人生。史良写道:“幸运的小瑛,你要学着,追赶着!负担起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来,才是真正的救国!”84年过去了,在音乐这条道路上,我努力学习着、追赶着,为人民走近音乐、热爱音乐搭建桥梁,为中国音乐传承发展、走向世界不懈努力。

《人民日报》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