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芭蕾风格(创作者谈)(2)

1980年,我最初接到“林黛玉”这个角色时便思考,如何用西方的芭蕾语汇来展现“林黛玉”?不同于《天鹅湖》——它本身便来自西方,而“林黛玉”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人物,她婉约、内敛、含蓄,而芭蕾却外开、挺拔、绷紧,无论人物气质还是文化背景,“林黛玉”似乎都与芭蕾格格不入。

要塑造好“林黛玉”,就得寻找支点。在肢体语言上,我们编舞时借鉴了中国戏曲、民族民间舞的手眼身法。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不断揣摩原著,尽力体现角色的“魂”。此外,还需一个形象示范,以展现角色的“形”。多番研究后,我锁定越剧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以此为基点进行芭蕾表达的再创作。芭蕾版的“林黛玉”柔中有刚,不仅走进观众的内心,还得到红学家的认可。

优秀的芭蕾舞者需要勤学苦练的技术支撑和不断积淀的艺术修养。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个深邃的世界,只有不断深入其中,才能体悟其中奥秘;只有不断汲取知识,融合技与艺,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融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舞剧《鱼美人》1959年首演于北京,5年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成为中国芭蕾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提炼现实生活中丰富的造型动作,融入劳动人民健康开朗、意气风发的情感,创造出独具中国韵味的芭蕾语汇,半个多世纪来薪火相传、久演不衰。

1981年,舞剧《林黛玉》第四幕“黛玉之死”率先公演,走出国门后广受好评,给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芭蕾的民族化创新带来很大鼓舞。

经过一代代创作者的努力,芭蕾艺术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发展,为世界观众所承认、欣赏。无论是我1982年去巴黎歌剧院学习,还是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1986年首次访美,外国同行和观众都惊叹不已:中国芭蕾竟然有这么高的水平!《鱼美人》在美国受到极大欢迎,这部舞剧以完全不同于西方经典芭蕾的故事和服化道设计,为外国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观感。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