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综述:中阿文学论坛铺设“文学新丝路”

2018-06-22 13:21: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他们看来,埃及翻译家哈赛宁·法赫米和以他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翻译家克服困难,赢得了作者和读者的尊敬。法赫米告诉新华社记者,他相继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刘震云的《手机》等,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反响良好。

法赫米认为,自己的翻译秘诀就是与作者保持交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涉及许多山东地方风俗习惯,为了更好地翻译,也为了使他的作品更适合阿拉伯读者,我多次与莫言沟通。我和余华每年也会见两三次面。”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参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岳文对新华社记者说,本次论坛筹备工作历时半年,探讨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文学界共同关心的各项问题,也讨论了许多实质性合作以及未来合作方向;各方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效果。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余年来建立了许多合作机制,但始终缺少作家间的合作机制,此次论坛的举办填补了这一空白。”石岳文相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两国文学界的交流和交往翻开新的一页,增添新力量。

论坛期间,中国作家协会与阿拉伯作家联盟签署《开罗共识》,同埃及作家协会签署《中埃文学交流合作协议》。中国作家协会向阿拉伯作家赠送了2017年和2018年翻译出版的《人民文学》阿文版——《路灯》。

铁凝在论坛开幕式上宣布,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将于2020年在中国举办。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