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议息会议将于当地时间1月30日至31日举行。这是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主持的最后一次货币决策会议。路透社说,外界普遍预期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不会宣布加息,3轮加息过程将于3月开启;也有部分分析人士预测,今年美联储可能加息4次。
一些国内专家判断,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撤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启货币正常化进程的步伐并不一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央行的货币政策处在缩表、加息和退出量化宽松的不同状态。
专家建议,应密切跟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动向并及时评估其影响,改进资本流动和外汇管理,并主动预防和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直接投资及外汇市场波动,完善金融监管,把握好金融双向开放的时机和力度,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美联储如何加息缩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说,美联储自2014年底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先是退出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随后自2015年底开始逐步加息。缩减资产负债表于2017年10月正式启动,缩表将采取停止到期资产再投资与主动出售中长期国债和抵押支持债券(MBS)相结合的方式。预计整个进程超过5年,即至2022年、2023年左右结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谭小芬说,根据美联储测算,收缩的理想规模在2.3万亿到3.5万亿美元左右。他介绍说,美联储的退出政策有几种:第一阶段放缓资产负债表扩张现在已结束,目前处于资产负债表自动缩减的第二个阶段。如果到期资产较多,美联储还会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工具包括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扩大逆回购协议、发起定期存款凭证等。美联储还可直接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主动出售资产。
谭小芬分析,美国的国债和机构债期限目前都较长,国债集中在1-5年和5-10年,MBS基本集中在10年以上,“如果等自动收缩的话,肯定不太现实”。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认为,2018年全球货币政策已确定进入紧缩周期,不过紧缩的路径较缓慢,且“慢”不代表没有风险。他说,历史上日本和欧洲央行两次缩表都失败了,即便美联储水平在全球央行里较高,“我们应承认这个活很难做”,未来“需密切跟踪”。
【欧洲、日本为何不跟?】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判断,本次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出现一些新特征。不仅是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未保持同步,欧元区、日本和英国央行的货币收缩政策也未同步。
张永军说,近期欧洲央行收缩货币政策的方式是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英国央行则是提高利率。发达经济体主要央行里,只有日本按兵不动。根据日本央行副行长和行长近日表态判断,短期内日本也不大可能采取实质性货币紧缩措施。
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张永军说,货币政策收缩需要跟市场和实际经济运行状况逐步调整、相互适应。宏观调控四大目标里面,央行首要目标是价格水平稳定,美欧日几大央行都设定了2%的目标通胀率,美国实际上已达到目标区间,再加上整体经济和就业状况较好,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力度较大。
欧盟长期平均通胀率是1.72%,现在通胀率是1.4%,离目标2%的通胀率还有差距。所以现在欧洲央行采取的力度弱于美联储,在维持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购买资产规模。日本不采取动作是因为,现在的通胀率和原来定的2%目标还有相当大差距。
张永军说,欧洲近年来经济好转很大程度上来自欧元兑美元贬值带动的贸易顺差扩大。如果现在欧元加息,就很难保持竞争力。同理,日本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元大幅贬值。因此,目前欧洲和日本央行都保持谨慎,各主要经济体在出台货币政策时,正不断试探、相互磨合。
宗良说,各国在整体紧缩背景下,保持较灵活空间,实际上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相当于是对美元流动性的依赖比过去弱了”。此外,全球资本流向出现分化,不再像过去那样,全部流向美国,也有部分资本流向欧元区和中国。这说明,“中国有良好营商环境非常重要,才能保证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热点”。
【中国如何应对外溢效应?】
除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外,中国还应做哪些准备,应对货币收缩的外溢效应?
宗良建议,首先要保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这是重要基础。第二,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如果遭遇美元贬值和资本流入加大的情况,要注意防止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泡沫。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景下,防泡沫;在人民币贬值时,防流出。
第四,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外汇储备,管控好汇率风险,汇率机制保持均衡状态下的稳定。他说,在美国准备发债的背景下,购买和出售美国国债会影响其价格,可成为谈判砝码。
第五,完善资金流动机制,形成有效风险管控体系。第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第七,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全球资金汇聚地。(海洋)(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