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越南岘港11月8日电 财经观察:亚太自贸区建设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增添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 陈健 淡然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日至11日在越南中部城市岘港举行,亚太自贸区(FTAAP)进程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分析人士指出,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全面的、高质量的亚太自贸区将为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破解“意大利面碗”效应之困
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数量迅速增加。各类协定中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缠绕在一起,其复杂程度往往使规则难以执行,即所谓的“意大利面碗”效应。
按照设想,未来的亚太自贸区可有效整合众多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的自贸协定,并将包括农业、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等世贸组织谈判中久拖不决的敏感领域。
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说,亚太自贸区建成后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亚太地区各类自贸安排大量衍生而引发的“意大利面碗”效应,为深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一个更加完整、高效的制度框架。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联合主席唐国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亚太自贸区是亚太地区实现长期繁荣的一种战略选择,它为亚太地区保持开放型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PECC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亚太自贸区将给全球经济带来2.4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释放亚太地区制度红利
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人口总量约占世界人口的40%,贸易总量约占全球的48%,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60%。
建设亚太自贸区的愿景是在2006年APEC河内会议上提出的。2014年北京会议就《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同意启动亚太自贸区有关问题的集体战略研究。去年的利马会议批准了APEC部长会议提交的《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报告》和相关政策建议。
亚太自贸区构想比其他区域自贸安排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强。这一高质量的自贸区建成后,将有助于调整亚太地区的经济结构,使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和分工更加合理高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江林认为,亚太自贸区不仅可以缓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的紧张局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释放亚太地区的制度红利,使更多经济体在机遇与挑战中完成产业结构转型,为未来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她说:“亚太自贸区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安排,降低货物、人员、资本流动的成本,提高流动效率,这种制度性安排为经济增长起到润滑作用,也是激发增长潜能的一种方式。”
PECC联合主席唐·坎贝尔认为,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亚太自贸区以及支持多边贸易体系,能够为保持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动力。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中国贡献”
中国一直主张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中国提出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印尼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瓦吉·达尔马·内加拉表示,中国多年来一直扮演着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角色,“世界期待中国能够引领全球贸易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亚太经合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的目标高度契合。
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执行主任艾伦·博拉尔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2014年主办APEC会议时推动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许多‘一带一路’项目都与之相关,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APEC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和投资非常感兴趣。”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追求建立均衡平等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为世界走向更加包容和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开辟了现实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