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专家谈中国软实力外交: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接地气

2017-09-11 08:36:38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 当代,外交软实力正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华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制作五期系列高端访谈《大棋局——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理念和突破》。在第四期《中国外交软实力》话题中,专家认为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更愿意看短篇文字,喜欢动画、图片等形象展示,这对媒体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西方媒体面临更大的挑战,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走“群众路线”,这也启发中国媒体,传播中国文化要紧跟时代步伐,更要接地气。当代中国正在创造和书写历史,中国和中国的媒体要充满信心,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

新华网(主持人、新华网海外传播中心国际部主任徐倩):如何看待媒体在软实力中的作用,尤其是网络媒体、新媒体对提升国家外交软实力,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主编):我觉得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以后会越来越重要。未来是屏幕经济时代,一个手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很多人现在不一定开电视了,但是手机在哪儿都开着。

我觉得媒体本身也是软实力的一部分。媒体的传播能力、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也是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软实力靠什么建构? 相当大的意义上是靠传播,媒体是传播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媒体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传播的方式,因此,新媒体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

中国历史悠久,一本大部头的著作可能让很多人知难而退。即使他想看也没工夫看。同时,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就愿意看100多字,就愿意看有动画、图片的形象展示,不愿意读很多文字。我觉得,传播中国文化必须要接地气。换句话讲,要去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它庸俗化,内容也是同样精彩的,但是 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做一些改变和更新。

与此同时,媒体的作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增信释疑这个方面。增信就是增加国家之间、百姓之间的信任。同时,要消除大家内心的疑惑,把心中的问号拉直成为惊叹号。我觉得,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既是软实力的一部分,又是建构软实力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

系列高端访谈《大棋局》第四期:《打造中国外交“软实力”》。嘉宾由左到右依次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艾平和主持人徐倩。新华网发

新华网:艾部长,您有什么看法?

艾平(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我完全同意,媒体在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在信息化和新媒体的条件下,可能对新的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才我强调,软实力的提升要以知己知彼为条件,但是现在你们的这种表现形式又是碎片化的,那就要求必须能够厚积薄发,把很重大的思想或者事件,用一种非常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可能是新时期对你们的一种挑战。

新华网:确实是,如何将一个较为深奥、高端的话题深入浅出地解释给老百姓听,我们媒体人在日常工作中深深地感受到来自这方面的挑战。目前,在西方媒体依然在全球话语体系占主导或者说有先导权的情况下,您能不能给中国的媒体出点主意,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国家形象?

艾平:2016年,国际上发生了很多“黑天鹅”事件,比如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我感觉实际上现在西方媒体面临着比咱们更大的挑战,这些“黑天鹅”事件几乎都是在违逆着他们的愿望发生的。也就是说, 西方的主流媒体不仅不能够再操纵或是主导舆论,他们甚至不能理解或者反映民意,应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比咱们更大。

阮宗泽:对,其实我觉得这里面都有一个问题,通常有一种观点好像媒体就是西强我弱,好像西方的媒体总是处于强势,我们处于弱势,这个我觉得要辩证地看待。刚才艾部长讲得非常重要, 西方媒体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没有走“群众路线”,不知道老百姓的想法,都是精英在那里自娱自乐。所以其实很多人,他们现在是“香菇蓝瘦”(想哭难受),也很悲情。

我认为,中国要有信心,中国的媒体更要有信心,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十多亿人在进行工业化,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书写历史。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中国,媒体是亲历者、见证者。我们有很好的素材,有越来越多的好资源,要更多地挖掘和展示今天中国的精彩动人之处。这就是中国的软实力,正是因为中央讲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实际上就组成了今天我们谈的中国的软实力。今天的中国是新闻事件和故事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的媒体人正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多动人的故事应该由我们来讲给世界听。

系列高端访谈《大棋局》第四期:《打造中国外交“软实力”》。图为新华网采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艾平。新华网发

新华网:刚才和两位老师探讨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媒体话语权,中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非常多的真知灼见。那么在提升外交软实力的其他领域想请教两位老师,我们还有什么突破口和着力点,未来还应该怎样发力?

阮宗泽: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进一步深入扩大交流,争取把中国的力量,包括经济的力量、倡议的力量转化成一种国际制度性权力,这个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中国现在经济排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平台当中的制度性权力和中国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就算在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改革,去年中国的份额占比增加,排名从第6位提升到第3位,但还是不够。日本的份额是第2位,日本的经济总量现在只有中国的1/2,但它在国际制度当中的权力还是大于中国。我觉得,这是中国外交下一步的发力点。 在国际多边场合,如何把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转化成一种制度性权力,这就是一种软实力。

艾平: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是知己知彼,我们现在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别人了解我们、理解我们、与我们合作。但我们还要看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30多年当中实现接近两位数的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地实现我们的意图和战略,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心别人。就像刚才阮院长讲,我们现在已经坐二望一了,将来我们会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所有的国家都能各得其所,而不是零和的结果。

阮宗泽:对,这就是十八大报告里体现的兼济天下的情怀,这非常重要,是大国必备的素质。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叫做合作共赢。中国融入了国际体系,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这个国际体系也因为中国的加入而更具合理性和代表性,更加地完整。这些都是多赢的表现,只有多赢才能走得更远。(徐倩 李小雨)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