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农民正在“漂浮菜园”劳作。影像中国
400多年前,当地居民在大崎地区修建了用于农业灌溉的人工河流内川。它是该地区传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崎地区世界农业遗产推进协议会供图
每年4月至10月旱季来临的时候,生活在埃斯皮尼亚苏山脉南端的农户就会爬上山脉采摘“永生花”。联合国粮农组织供图
西班牙塞尼亚地区农民正在采集当地一棵千年橄榄树的果实。塞尼亚地区联合会网站供图
各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农业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利泽当地百姓,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孟加拉国
“漂浮菜园”破解农作物种植难题
本报驻印度记者胡博峰
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地”漂浮在水面,丝瓜、苦瓜、菠菜、茄子、秋葵、生姜等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伴着水面上惊鸿一瞥的飞鸟,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是很多孟加拉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2015年,这一农业实践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地区甚至一年中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都被洪水侵扰。400多年前,孟加拉国农民开始尝试用“漂浮菜园”的方式,因势利导破解农作物种植难的问题。
水上如何种菜?“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将各种作物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有机植床之上。”孟加拉国巴拉克大学教授乔杜里解释,当洪水到来时,有机植床随水位一起升高而不会被淹没,其上种植的作物因而得以保存生长。
甘肃迭部县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资料图片 美术爱好者在扎尕那村写生。资料图片 扎尕那村俯瞰。资料图片 每当雾霭退去,83岁的更登老人就会走出家门,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1年6月在福建福州举行。届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福州实践,将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人类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日,韩国全罗南道丽水市海边一处建筑工地内,发现一条神秘地道。该地道为混凝土结构,长达数十米,摆放有沙袋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物品,人在里面可以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