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凡尔赛文学”“打工人”火出中国了,为什么?(4)

美国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外语系和语言学系刘海咏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在网上听到流行歌曲《我怎么这么好看》后,还来问他歌词的含义。不过,限于教学时间等安排,他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讲太多中国的流行表达,“如果我教美国学生太多中国的网络流行词汇,他们会以为所有中国人都这么说话”。他表示,在网络世界最重要的是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每个公众号作家或博主想要脱颖而出,这种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的心理与过去中国人做什么都“强调集体主义”之间肯定会产生文化撞击。这也可能是“凡体”目前颇能吸引一些人的原因。刘海咏说,在英文中有“humble brag (卑微吹牛)”一词,有点像“凡尔赛文学”的表达方式。但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所以“humble brag”相应的只是一种生活中的表达方式,没上升到“凡体”的高度。

想要火,先把准时代脉搏

“这类表达的核心就是‘装’。”张颐武同样认为,“凡尔赛文学”刚开始看着很平淡,但随后突然就显露出作者的“高雅品位”,以证明他的与众不同。那么,这些网络热词和流行表达能“火”多久呢?在张颐武看来,热词的流行周期长短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能否沉淀下来有一定的偶然性。有的词流行过一阵后就消失了,如“打酱油”,用得就很少了。但他强调,这些表达究竟是因为反映社会心态而流行,还是因为人们觉得它有意思、好玩而流行,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比如最近出现的这几个网络热词,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态。之前流行的‘名媛’,其实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它已被囊括在‘凡尔赛文学’里了”。

在美国教授国际学生的刘海咏认为,流行语来去匆匆,在这一语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在美国历史上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流行语,如这两年的“me too (我也是)”。刘海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会有一些网络热词最终会成为更有生命力的“俚语”,但大多数流行语会逐渐被人淡忘。从网络文体上看,在现在流行的“凡体”之前还有“舌尖体”,但现在似乎很少有人再提起。他认为,中国民间的网络热词不能代表中国所有人的精神面貌。网络热词的主力军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有学者把二三十岁的人称为“数码土著”或“网络公民”,他们很容易理解和使用这些网络词汇。相比,年纪再大一些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就像“半路出家”,接受这些网络热词就慢一些。中国的网络热词折射的可能更多是“80后”“90后”和“00后”这几个年龄段的社会心理,他们面对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但也有就业等竞争压力,这些必定会反映在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中。

推荐阅读

军事

  • 特朗普狂胜!打击华人亚裔?宣布驱逐非法移民,中美斗争继续 高学历“润人”增多引发关注

  • 退出美国和加拿大国籍,百亿富豪为何要带全部身家加入中国国籍?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 美国“最危险敌人”现身!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出手者令人意外! 朝鲜加强与俄合作

  • 半吨重太空垃圾坠落地球:像方向盘,未造成人员受伤

  • 释新闻|韩国法院批准对现任总统的逮捕令,尹锡悦还有什么办法?

  • 中东地区2025年能否迎来和平 局势依旧复杂严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