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昂山素季的“大麻烦”从何而来
最近,缅甸有些不太平。
8月25日,罗兴亚救世军(ARSA)袭击了缅甸30余座边防警局后,招致缅安全部队大规模的反击与清剿,当地暴力冲突不断,导致大量罗兴亚难民逃亡孟加拉国。根据联合国的数字统计,有大约三十万人被迫逃离了这个缅甸罗兴亚人居住的邦,非法越境至孟加拉国。
目前,罗兴亚救世军已经通过推特宣布,从10日起单方面停火一个月,并呼吁缅甸政府军也放下武器,让救援组织得以运送人道物资。不过这个单方面停火声明尚未获得缅甸政府回应。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爆发了对缅甸政府的抗议活动,雅加达、阿富汗、伊斯兰堡以及众多宗教人士、人权领袖都纷纷呼吁改善这个穆斯林少数族裔的境况。
一时间,缅甸这颗“亚洲的宝石”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甚至就连昂山素季领衔的缅甸民盟政府都在国际舆论中饱受指责,以至于有声音要求剥夺她的诺贝尔和平奖荣誉,这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穆斯林、年纪最小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优萨福扎伊。
罗兴亚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族群,为什么会在缅甸成为一个敏感词,他们跟缅甸当地的若开居民和政府又存在着怎样的“深仇大恨”
历史
要想了解所谓的“罗亚兴人”问题,需要先从他们普遍居住的若开邦以及两者的宗教信仰分歧说起。
若开邦位於缅甸西部,曾经是一个强大富有的独立王国,古称“阿拉干王国”,1785年被缅甸贡榜王朝兼并。曾被割让给英国,直到1948年缅甸独立时,才又划回缅甸,成为若开邦。阿拉干王国自古以佛教立国,在文化上与缅甸更为接近,与西边的孟加拉地区也长期和睦相处。那个时候,定居在阿拉干的穆斯林人数很少,主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
但英国人占领该地后,实施了沿海农业开发政策,并将一批孟加拉人带到了阿拉干,以99年为租期,把阿拉干的土地租给这些孟加拉人耕种。然而,这些租赁了土地的孟加拉人不仅没有雇佣当地的若开人,反而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家园,代之以大量雇用孟加拉的农民。99年租期到期时,阿拉干的孟加拉人已经从1826年的3万人增长到1925年的22万人,数量几乎与当地的若开人相等。两个族裔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开始。
二战时期,为了阻断日军通过阿拉干向印度推进,英军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穆斯林组成的部队——“孟加拉V支队”。但是,当英国人撤进印度之后,这支已经被武装起来的队伍并没有将注意力投向日军,而是用来驱赶阿拉干的佛教徒(若开族)。
根据缅甸人和英国人的记录,成百的村庄被V支队烧毁,超过10万名佛教徒被杀害,仅边境小镇磨豆就杀掉了3万多佛教徒。
说到当年V支队欠下的血债,若开人甚至用上了“种族清洗”这个词。可见,若开人和罗兴亚人之间的民族仇恨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
难民
对于今天的缅甸来说,更为严峻的问题,还有罗兴亚难民问题,而这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回到缅甸,并要求V支队将抢占的土地归还给若开人。但是,这些孟加拉人没有把土地归还原主,而是组建了“穆斯林解放组织(MLO,后改名为“穆斯林圣战党”,Mujahid)”,并联络印度穆斯林的领袖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试图“携”地加入不久后就要从英属印度分离出去的巴基斯坦。
这一愿望最终告破。他们被迫与缅族、掸族、克钦等缅甸其他民族一起组成缅甸联邦。但对于孟加拉的身份认同并没有消失。
缅甸独立之后,“穆斯林圣战党”曾多次发动了针对联邦政府的圣战,捣毁了若开邦北部幸存的佛教徒村庄,控制了整个若开邦北部和缅巴边境(当时孟加拉国尚未独立,属於东巴基斯坦),使得更多的孟加拉贫民得以涌入若开邦。
此外,随着印巴分裂和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等事件的发生,孟加拉地区的经济长期处於欲振乏力的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孟加拉难民逃进若开邦,进而蔓延到缅甸内陆。
据法国远东学院学者雷德在其论文中披露,1975年(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後不久),时任英国驻缅甸大使馆官员奥布莱恩在使馆的内部档案中记录道:“他承认,超过50万的孟加拉越境者进入了若开邦,而缅甸政府有权拒绝他们。”这里的他,指的是时任孟加拉驻缅甸大使凯瑟。
清剿
历史上遭受了如此残虐的对待,加上尖锐的宗教信仰冲突,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理智上,若开人以及缅甸军政府显然都无法容忍罗亚兴人。
军政府上台后,奈温发动了几场平息穆斯林圣战的清剿行动,其中以1978年和1991年的两次战争最为猛烈。缅甸军队以奈温特有的铁血无情,将若开邦境内的穆斯林武装基本上剿灭乾净,收回了大片土地,许多穆斯林农民也因失去土地而沦为贫民。所谓的“罗兴亚难民”一词,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越来越多地见诸於穆斯林的媒体、进而逐渐被国际社会所使用的。
近年来,在缅甸反复出现着这样一个论调:佛教是一个内在和平、不宣教的组织,因此容易被那些更具侵略性信仰的宗教所压迫。
此外,罗兴亚穆斯林还被认为是威胁本地民族的外来者,他们被控诉“繁衍太快、太有钱、太不同”。佛教族群的女性嫁给富有的罗兴亚人的现象,让广泛的男性佛教徒感到被威胁:佛教女性与穆斯林结婚后要改变信仰,穆斯林族群实施一夫多妻制,他们孩子的出生率高于佛教族群……
2016年4月28日,数百名缅甸群众和僧侣在仰光的美国大使馆前集会游行,抗议美国在此前的一份官方声明中使用了“罗兴亚人”(Rohingya)这个称谓。示威人群手持的标语上写着:“停止使用'罗兴亚人'这个词”,“如果美国大使馆继续使用这个词,就请滚出(缅甸)去”。
这是缅甸自2011年启动改革以来,第一次发生针对美国政府机构的抗议活动。
最为标志性的事件,是去年10月的暴力事件。联合国在今年二月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缅甸政府军自2016年10月的强奸、酷刑、纵火、谋杀等一系列军方暴力行为,“很有可能”已经犯下了反人道主义的罪行。而这一事件更是标志着缅甸的暴力冲突已经正式从若开邦地区的族群冲突升级为罗兴亚人与政府的冲突。
当然,罗亚兴人中的极端分子也没闲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参与了和若开佛教徒之间的族群暴力事件,而另外一部分及和来自缅甸以外的极端分子则采取了组建恐怖主义组织和采取恐怖主义行动来达成诉求。“罗兴亚人救世军”正是这样一群极端分子组成的恐怖主义组织。
于是,这些年,两方就在不断的分歧和不认同中频频发生暴乱与报复。而对于大部分的罗兴亚难民来说,除去与若开居民之间长期的宗教、族群矛盾,难以获得难以获取公民身份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也逐步显现。
态度
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还有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态度。
作为一个曾被长期单独软禁、压制多年的领袖,昂山素季如今能够主持缅甸的民主过渡,成为该国实际上的统治者,可谓是激励了世界各地数百万的人。而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一荣誉,更是让她成为和平抵制军政府统治的象征。
2015年,当昂山素季率领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大选之时,人们对她期待甚高,她也承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族群冲突问题,推进和平进程。然而大选后,政府却依然延续以往对罗兴亚人的政策,拒绝使用“罗兴亚”这一名称,这表明其并不承认罗兴亚人作为缅甸官方认可的公民。
而这一次,昂山素季的麻烦显然有点大。
首先,在缅甸国内,昂山素季的权威没有扩大到军方,她无法命令结束对罗兴亚人的集体惩罚。她自己的贡献是去年成立了若开邦事务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与科菲•安南基金会(Kofi Annan Foundation)合作。但可以想象,自她在2015年成为国务资政以来,缅甸国内所需要解决的多起种族冲突问题,也让她备受压力。
但这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捍卫人权人士显然不这么看,她们批评昂山素季不愿运用道德权威公开谴责侵犯人权行为。此前,她曾坚称,联合国没有必要派调查团来确证真相这一行为,也触怒了不少捍卫人权者。甚至出现了要剥夺她诺贝尔和平奖荣誉的声音。
无论如何,罗兴亚难民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缅甸内部的问题,而是广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种族、人权问题。摆在昂山素季等缅甸官方政府面前的是,如果不妥善处理,若开内部可能会陷入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武装攻击所引发的更大规模的武装报复,也将引发一些不可承受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