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奏响迈向小康社会的“协奏曲”(5)

2016-02-24 20:55:44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吴天祥,曾4次跳入长江救人,近40次无偿献出1万多毫升鲜血,以儿子的身份给7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先后照顾孤寡老人26名、孤儿6名,向结识的300多个“穷亲戚”捐款捐物。

“最美家庭”的评选是胶州市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2016年1月20日,胶州市李哥庄镇村民王兴富从镇领导手中接过了“洁净庭院”的牌匾。“镇领导亲自为我挂牌,在父老乡亲面前露足了脸。”他自豪地说。近年来,胶州以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把家风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基础硬件”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邂逅,贯穿于城市总体风貌之中,体现在市井生活之中。2015年3月,第四批34个城市(区)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北京的胡同、苏州的园林、上海的外滩,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特色,也正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一个好人带来的是一份正能量,一群好人交汇成了一股正能量,一股一股的力量不断汇集在城市乡村之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将更有“温度”。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虚功实做,水滴石穿。实践证明,目前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内涵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满、思想更加成熟,而且日趋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凝心聚力奔小康、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彰显了“协调”的魅力所在。国富民强中国梦,惟此二者“协调”,才能成功。

军民融合路宽广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资源配置中的“犁”和“剑”。当今世界仍不太平,“铸剑为犁”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犁与剑不可偏废。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维护人民利益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长久以来,我国的军民融合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优良传统。如今,在新经济形式下,这一理念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为国家的两大职能,同为我同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同为综合同力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延缓国防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盛行,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2015年年初,习近平首次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融合发展’,目标指向更为复合多元,是四种现代统筹理念的统一。”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姜鲁鸣认为,“四种统一”一是资源配置上的“均衡”,即总体资源配置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发展与安全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能够在发展与安全之间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比例。二是要素关系上的“互动”,即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建立一个开放系统,跨越资源配置上“此多彼少”的零和博弈困境,最大限度地促使两大系统间的人才、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全要素的交流和相互促进。三是建设进程上的“同步”,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国家战略发展进程中保持步调一致。四是制度政策上的“兼容”,即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设计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充分兼顾经济和国防建设,能够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棋局”与未来战场的“战局”作出通盘谋划。推动两大建设的融合发展,核心在于实现国家大系统集成效益和国家战略收益的最大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