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孙兵详细评估ICU中一名患者情况后,认定其气道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气管切开能够有效解决痰液引流等气道管理问题。虽然有专家共识建议为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尽可能不做气管切开操作,但为了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孙兵还是亲自为一名患者采用微创经皮穿刺技术进行了气管切开。之后,他又为另两位患者也做了气管切开。
留取痰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是呼吸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常规但重要的检查,但建立人工气道后,留取痰标本时需要断开呼吸机管路,此时,会有大量气溶胶自患者气道内喷出,医生感染的风险极大。看到科里的护士有些迟疑,孙兵还是那句“我来吧”,就穿上防护服,戴上正压头罩,进入隔离病房,亲自为4名患者采集了痰标本。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护士们也逐渐放下包袱,在做好充分的防护后开始了各项规范的操作。
孙兵开始夜以继日地冲锋在一线,与死神“角力”。每天早晨,孙兵早早就坐在查房室开始查房,从呼吸机机械通气策略到ECMO并发症的预防,从抗生素的选择到出入量目标管理,从镇静镇痛到血栓预防,从营养支持到血糖控制,孙兵为每一名患者制定了全面而细致的治疗方案,同时,根据每名患者不同情况提出明确而严格的目标要求。查房后,他依然要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查体、吸痰和具体指导,直到下午1点左右才能出来吃午饭。下午3点与专家讨论结束后,再次进入隔离病房,查体、吸痰、操作,检查治疗方案是否落实、目标是否达到,直到晚上8点多才出来。晚上9点多回到酒店后,他的工作尚不能结束,他还要总结、反思患者的各项治疗与效果。
短短几天的时间,ICU的工作越来越趋于规范,四名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也逐渐得到改善。
孙兵作为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主管医生,每有极其危重的患者都会被转到他所负责的病床;出现传染性未知疾病时,他的团队也会首先被想到。他和他的团队已累计抢救危重症患者6000名,其中极危重症患者近200例;无数次面对传染性未知疾病:2003年SARS、2009年H1N1甲型流感、2013年北京第一例输入型H7N9重症流感、2019年2例输入型肺鼠疫……每一次,他都奋战在抢救的第一线。
这一次,他率队出征:“国家遭难,恰巧我的专业还能帮上点忙,当然要去。”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 创新大潮滚滚向前,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成为影响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关系领域,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创新合作,已经上升到秩序、规则、治理这样的大主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