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中国梦365个故事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牟廷敏:向真正工程之师进军

2017-07-25 15:35:44  中工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牟廷敏:在工程中磨练向一名真正的“工程之师”进军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牟廷敏

牟廷敏

人物名片:

牟廷敏,四川省南部县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桥梁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特殊贡献奖”“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

特殊贡献

牵头攻克了现代桥梁建设面临高地震烈度、高海拔、高寒和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等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特别是钢管混凝土桥梁、拱桥和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材料等领域科技成绩突出,其科研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主编行业规范《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国家规程《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程》和四川省地方规范7部,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技术空白。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9项。

“不断磨练,在工程中磨练,才能成长。我也才体会到作为‘工程师’的真正内涵,工程之师,我还不是!”牟廷敏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

蜀道自古艰难,“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海拔从630米爬升到3200米,相当于攀爬了一座峨眉山,即便是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难以逾越的高山峡谷、深沟巨壑,也要靠一座座桥梁、隧道搭建通往云端的“天梯”。

支撑“天梯”的腊八斤特大桥10号桥墩高182.5米,加上基座和桥面部分,整体高度达到207米,成就了“世界第一高墩”的美名,让行人有了触摸天际的幻想;而著名的“双螺旋隧道”则连起海拔2500米、总长1811米的干海子特大桥,构成一个巨无霸版的“过山车”,车行道中,攀爬、旋转,一时在百米高的半山飞驰,一时隐入隧道,最后潜入大山的最高处……

惊险与刺激,似乎只是为欣赏奇丽壮观的美景做足了铺垫,而桥自岿然不动,质朴而沉稳、极简而深邃,一如它们的缔造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牟廷敏。

牟廷敏(左)与谢邦珠在广东东平大桥建设现场。

蜀道难在“向工程学习”中前赴后继

四川作为中国的西部,建设高速公路难;位于四川西部的高速公路,建设更难。走过雅西高速公路,考察过西香高速公路等工程的人们,体会更加深刻。西部高速公路不仅技术难度大,由于经济不发达,还面临建设成本太高,不建则可能丢失发展机遇的两难境地。因此,花最少的钱,修更好的路,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又是工程师们成长的机遇。

“在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我确实不是‘工程之师’,而是工程的学生,不仅需要向书本学习,老师学习,同时,更应向工程学习,首先当好‘工程’的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工程,掌握工程,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成为‘工程之师’,驾驭工程,设计工程,建人们满意的工程。”

牟廷敏所在的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着优秀的技术创新基因,仅以桥梁设计而言,在干海子特大桥和腊八斤特大桥之前,早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世界最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公路大桥等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摘得桂冠。

业界公认:钢管混凝土桥梁建设,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四川。

“正因有前辈们的积累,院里又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肯干,才能将这种技术发扬光大。”牟廷敏说。

老一辈设计专家们用算盘、圆规、篾尺、鸭嘴笔等异常简陋的工具,克服生活艰苦、地形艰险、匪患猖獗等种种困难,开启了公路测设的历史篇章。

“60余年,几代寻路人给我们留下的是栉风沐雨、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探索求实、奋力拼搏的艰辛,更有励精图治、勇于创新的锐气。”

牟廷敏说的前辈,对其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张联燕,一个是谢邦珠。

原四川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联燕,是国内转体桥第一人,被牟廷敏称为“启蒙老师”。

1994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牟廷敏和张联燕一起出差,同住一个标间,夜深人已入睡,牟廷敏突然听见张联燕在自言自语桥梁设计方案。

“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对桥梁痴迷到那种程度。”这件事,牟廷敏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就理解了,如果不理解,早就放弃了。”

原四川省公路设计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谢邦珠是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曾主持设计万县长江公路大桥。1997年,长856米、主跨420米、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公路大桥一跨过江,成为同类桥型的世界之最。

这一纪录在2004年被打破,由牟廷敏主持设计的巫山长江大桥主跨492米,建成即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

在牟廷敏心中,团队里的老一辈桥梁专家本身就像一座桥,把对桥梁技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传承给了他,而他如今也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在牟廷敏的桥梁设计团队里,成员多为85后。

“跟年轻人在一起,压力在我们这些桥梁老人身上,如果带不好这群年轻人,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这是牟廷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曾多次把当年张联燕“床上造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身为“桥梁”,牟廷敏也正在将这份坚持的幸福与精湛的造桥技艺一并传承给团队。

桥梁设计经常要技术攻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经成了牟廷敏团队的家常便饭,但谈起这件事情,他们并没有怨言,相反,欢声笑语不断,每每说到得意处,整个团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样暴增。

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大桥

“每个设计作品都是我们的心头肉”

“说实话,每个设计作品都是我们的心头肉,都倾注了团队成员大量心血。”牟廷敏说,“每个作品设计过程都让我们记忆深刻。”

众所周知,四川地处西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桥梁数量多、跨度大、桥墩高,混凝土原材料资源匮乏,交通运输条件差,因此必须开发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新型组合结构桥梁及其施工技术,才能有效解决西部山区桥梁建设技术难题,实现“绿色低碳”桥梁的发展目标。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跟一个个不断涌现的技术难题持续作战,必须攻克他们。”

“我们团队设计的这些桥梁工程,多数都是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的首次应用,每座桥梁工程面临的技术问题都十分复杂,需要针对性的解决。”

当然,每一项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的工程应用都离不开大量的技术积累,需要从工程难题调研总结、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力学行为分析、试验验证、工程实践总结等全面深入研究。

279座桥梁、25座隧道,桥梁和隧道占到全部里程的55%,在崇山峻岭间,桥隧首尾相连,从海拔630米爬升到3200米,成就了雅西“云端上的高速”。

雅西高速公路从四川盆地边缘出发,由中国大陆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爬升,穿越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

这也意味着传统惯用的混凝土桥,技术指标差、工程造价高、材料耗费大,已不能适应建设需要,几经波折、反复验证,牟廷敏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

“简单说,干海子特大桥的桥墩不是普通混凝土柱子,而是用浇灌混凝土的钢管衔接而成。”牟廷敏说,“把混凝土浇在钢管中,再用钢管架设桥墩,可以减轻结构自重55%以上,减少桩基数量近一半,很适合高地震烈度山区。”

在工程项目后期服务过程中,对比发现混凝土制备与施工技术的不足,便会从提升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品质、增加耐久性等方面入手,开展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施工技术研究,开发出密实骨架理论进行混凝土集料组成设计、释水因子稳定膨胀的钢管混凝土拟合设计和混凝土输送工艺等系列技术,从而有效解决了山区桥梁裂缝多、病害发育、耐久性差的困境和钢管混凝土收缩大、灌注困难的技术难题。

干海子特大桥建成即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如今,雅西高速公路已安全运营多年,特别是经受住了“4.20芦山大地震”的检验,充分证明了新型钢管混凝土桥梁技术的先进性。

以钢管混凝土拱桥为例,钢管混凝土拱桥是一种经济型优异的桥型,在无专门规范的情况下,全国已建造了约300座。针对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牟廷敏和他的团队开展了“跨度492米钢管砼拱桥设计成套技术研究”、“脱空钢管混凝土计算理论与质量控制成套技术”等项目研究。依托这些研究成果,牟廷敏主持制订了交通部行业规范《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设计了主跨492米的巫山长江大桥、主跨530米的合江长江一桥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管混凝土拱桥。

腊八斤大桥

“始终坚持技术研究来源于工程、立足于工程、服务于工程的理念。”

“基于对钢管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性能的深入研究,我们不断发现其优良的力学性能,于是拓展了钢管混凝土在其他桥型中的应用。”

牟廷敏开展了“中等跨度钢管混凝土桁梁桥成套技术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高桥墩技术开发研究”等国家和部省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桁梁桥”和“钢管混凝土组合高桥墩”等新结构,为高烈度地震区桥梁建设提供了新选择。

为了突破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建设困难、工序较多的技术瓶颈,牟廷敏和他的团队将钢管混凝土技术成果引入其中,从高强材料、简化施工出发,开展了“大跨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成套技术研究”、“基于强劲骨架的特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攻关,提出了“悬臂浇筑主拱法”、“强劲骨架外包主拱法”等成套新技术,攻克了钢筋混凝土拱桥体系转换较多、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等难题。

老一辈设计专家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敬业品质、“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质量为本、科技领先”的管理理念、“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品意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是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的。

在困难面前,攻破一个个难题是牟廷敏工作职责必需。随着四川高速公路建设深入到藏区、彝区,地形地质条件将更加复杂险峻,对他的工作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但牟廷敏同样有信心将这些新的难题一个个破解,“为四川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奉献我们最大的科技能量。”(中工网记者葛文琦通讯员匡成刚)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键词:大国工匠篇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