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华鲁恒升孙一倩:“工匠精神”让企业提质增效落到实处

2017-09-20 17:32:27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工作中的孙一倩(左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德州9月20日讯(记者 佟明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行业技能大赛个人成绩第一名,山东省首届“齐鲁工匠”,企业岗位能手,学习型标兵……这种种荣誉的背后无不凝结着浓浓的“工匠精神”,它们都集中在了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任技师孙一倩身上,在孙一倩眼中,“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技术,精通本职工作,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上,这位“小女子”也正凭借这份“工匠精神”搞定了复杂的“大化工”。

“小女子”搞定“大化工”

1993年,只有中专学历的孙一倩进入华鲁恒升公司工作,当时并不起眼的她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细心摸索工艺数据,逐步掌握了操作技术,不到两年就成为岗位主操作,成为同批进厂青工中的佼佼者。随后孙一倩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操作实践经验和处理复杂工艺的高超技能多次作为主力参与企业新生产项目的攻关。

随着国际聚氨酯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作为该行业的配套产品DMF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华鲁恒升采用低压法合成甲胺、接触法合成DMF,新建了有机胺和DMF装置,孙一倩被抽调到新系统参与开车。由于国外企业技术封锁,国内行业壁垒,当时没有可借鉴的操作经验,也没有培训机会。面对未知的领域,她晚上研究流程,白天和同事一起研究开车方案,一有时间就到资料室查资料,仅用三个月就掌握了系统操作技术并在车间内推广。2000年至2006年,华鲁恒升DMF装置产能从0.8万吨提升到2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质量和消耗指标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华鲁恒升开发高端三甲胺,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孙一倩积极参与改进工艺,实现了高端三甲胺双系统无扰稳定切换,使产品纯度达到99.9﹪以上,主要参数指标成为国家标准起草依据。通过改进系统停车后处理方法,平均每套装置缩短处理时间1至2天,根据四套装置大小不同单次停车,降低排污水量100m3到400 m3。

2010年,华鲁恒升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当时煤制乙二醇在国内刚刚起步,又一次面对相对未知的领域,攻关团队只能借鉴以前的有机化工操作经验,不断增加设备的生产负荷,反复进行开车试验。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