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阿坝,我都在成都停上一天。时间富余的话,我都会去拜访那些支持过乡土教材的友人。”王小平翻开一本刚刚印刷好的教材——《我的草原我的家》,指着里面的图片告诉我:“这些照片都是四川摄影家协会的朋友给我提供的。”
跟随王小平穿行在阿坝州的茂县、理县、红原县、马尔康,可以观察到川西高原多样的地貌特征,在这一带分布居住着嘉绒藏族、安多藏族、以及全国最大的羌族聚集区。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交通基础条件发展比较滞后,客观上保护了这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
“我走到哪里都要去逛一逛集市,跟老乡聊天。”王小平告诉我,在乡土教材中,手工艺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一次,她在茂县的一个集市上看到极其美丽的羌绣。然而,在当地人看来这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我就是要把这些熟视无睹的东西鲜活起来,焕发出文化的意义。”王小平说。
乡土教材
在王小平看来,乡土教材的核心功能就是说明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我希望山村里面的孩子,能叫出身边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的名字。我希望通过乡土教材,重新唤起他们的自我认同。只有在文化上自信了,他们以后进入大城市就不会自卑了。”王小平说。
十年前,王小平和出版界的几位同仁,一起做了一个乡村图书馆项目。“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乡土教材。”王小平说道:“本来我是去做志愿者的,结果后来人都散了,我成了主事的。”
十年,王小平以每年出一本教材的进度,做过云南地区、湖南湘西、四川阿坝、青海地区、东北等地的乡土教材,行程达几十万里。“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个人。”王小平笑了笑,说道:“大部分时间是我一个在做这些事,因为雇不起专职的助理。”
爱玩的“中年人”
王小平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太太,尽管她已经69岁了。王小平说:“人类寿命已经大大增长了,按照国际上最新的分类法,我这个岁数正当年,正是干事儿的时候。”
2014年,她跟9个好友,分乘四辆车,从北京自驾出发去欧洲,历时70多天,穿梭19个国家。“我要抓紧时间把教材的事情做好,做扎实。要不我就没时间出去玩了。”王小平一边翻着相册,一边说:“趁着还走得动,我要到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