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礼上任之后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解决了存在多年的机动车单行禁停问题。他先后3次组织召开居民、商户代表座谈会,与大家商讨解决对策,找出问题症结。最后在街道的统筹下,协调解决了78辆居民机动车的停放问题。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对乱停放行为进行劝导和举报。如今,这条并不宽敞的市政道路显得清爽通畅。居民李会兰满脸笑容地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我在这里生活67年了,过去从来没见过街道这么干净整洁。”
离西河沿街不远的椿树街道慎业里胡同,这两年也是大变样。过去,慎业里胡同共有17家住户,宽度不足2米的胡同里,建了大大小小37个煤棚子,头顶上布满了居民拉的晾衣绳。每到下雨天,胡同里污水横流;天一晴,头顶上就是“遮天蔽日”的衣物。
街巷长祁正斌是个“急性子”,上任第二天就组织居民开起了座谈会,倾听大家对街巷整治的意见。祁正斌发现,整治是居民的共同意愿,但有一些住了人的煤棚子是这项工作的难点。他一边给群众做工作,一边听取大家的意见,居民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全力支持,从去年4月底到6月份,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慎业里胡同的改造就完成了。架空线实现入地,违建顺利拆除,道路也宽敞了许多。
民意导向:社会服务全响应
践行“红墙意识”,就要坚持“首善标准”,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坚持民意导向,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家住西城区德胜街道的王英兰老人说起近两年来周边环境的改变感触颇深,“过去街道两边都是开墙打洞的小摊小贩,整治之后道路整洁了许多,但是买菜很不方便,要走很远”。
疏解整治腾退出来的空间如何利用?还要老百姓说了算。通过民意立项,“便民菜店”很快建了起来。“现在买菜很方便,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就对了。”王英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