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我与改革开放 > 正文

且把炊烟留给记忆

2018-07-09 18:28:36  京郊日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且把炊烟留给记忆

且把炊烟留给记忆

插图周航

■石作良/文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

《又见炊烟升起》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正是这首歌曲,相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的少年和青年。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还不到十岁,在还没有听到这首动听的歌曲的时候,就帮助家里打柴。因为只有家中柴草充足,家里的炊烟才能够袅袅升起,我们才能吃上熟饭,填饱肚子。

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是供应家里的柴火的主力军。因为大人们忙着“战天斗地”,根本顾不上我们。我们这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基本都是夏天一把镰刀,冬天一杆筢子,在距离家里不太远的地方,也就是田边路边水塘边,割柴草,搂树叶,因为太远了我们走不到,也不安全。虽然解决不了家里做饭烧火的大问题,也算是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学习技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上了初中、高中,成了家里柴火供应的绝对主力。那时候,我们同龄的孩子比较多,放了学,或者放了假,书包一扔,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儿,成群结队,去比较远的山上打柴禾。基本是夏秋天把山坡用镰刀割得是“剃头光”,冬春天用筢子挠的是“扫地皮”。毫不夸张地说,山上的柴草树木,冒芽就割掉,掉叶就搂走,晾干了就填进了家里的灶火,变成了炊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根本长不起来,我们成了破坏的“元凶”。

关键词:炊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