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发生在三年前。为了保护干渠内的水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其库区周边设有一条铁律,如今众人皆知,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可在孙昊哲看来,这里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也因此戴上“紧箍”。
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保护好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又会涌现出另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农民无法从事这些产业,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淅川百姓,如何实现脱贫?”孙昊哲谈到,既要将污染危险降到最低,也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水口”的张河村为例。这里曾是有名的辣椒村,红火时,曾带动周边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然而,由于这里是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造成丹江水氮磷超标。因此,2013年村里开始发展软籽石榴种植,一来能保持水土,二来结的果子能卖钱,最为关键是不用施化肥农药。
“水质是1,其他产业为0,如果水质好,其他产业会越来越好。”孙昊哲介绍称,目前已有67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农业,3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据粗略统计,现在的淅川县已有6.5万农民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而这些,都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不开。
眼下,在南阳,茶叶、金银花、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带逐渐崛起,“在保水质的同时,南阳市也应得到更多受水区的帮扶,从而更快地实现脱贫,”孙昊哲告诉记者,北方人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在经济等很多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但供水地的经济、生态发展仍是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
谈“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