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
去其贴吧,断其WiFi,剪其网线……”
近日,市民陈先生在家长微信群中转发了这条讯息,群里家长瞬间找到共鸣,纷纷对自家熊孩子“沉迷手机”大吐苦水,恨不能收其手机、扔其电脑、摔其iPad。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孩子们因疫情在家上网课,由“手机”引发的家庭矛盾呈爆发之势,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手机”这柄双刃剑
儿童青少年和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
近日,厦门日报记者采访了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吴为阁,他通过多年经验总结:
解决手机沉迷问题,关键还要多位一体(学校、家庭、医院)进行干预才有效。
这三类人更易沉迷手机
13岁的男生小李,父亲抑郁症发作,家人将全部精力投入照顾其父,疏于关心小李。小李感觉被冷落,心情沮丧,便通过手机游戏释放情绪,游戏排名高歌猛进,成绩却一落千丈。
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立即带着小李多次到仙岳医院接受家庭访谈。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医生为小李制定了一套行为管理计划。按照计划严格执行3个月后,小李的行为习惯慢慢改变,不再迷恋手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像小李这种亲子沟通出现问题
又适逢青春期的孩子,
沉迷手机的不在少数。”
吴为阁表示,相对而言,
以下三种人群更容易“手机成瘾”:
一是中小学生。
从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属于这类群体。他们之所以会致瘾,有些是因为性格内向,孤独感强,不善表达,负面情绪不懂外泄,最终只好向手机伸出“求救”之手;有些人是因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自控力弱,无法自觉避开手机的诱惑。
二是高神经质人群。
这类人的特点是敏感细腻,过度揣摩别人的想法,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相比,更偏好网络社交。
三是易冲动性人群。
这类人容易冲动,在识别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较弱,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往往缺乏准确预判。
看两点可初步判断“手机沉迷”
原标题:浙江一保姆两个月偷雇主200多万:变卖金器名表茅台用于赌博微信公众号“检察日报正义网”12月14日消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现金和金条,心里很害怕
4月29日,由人民网主办的《共话新消费》研讨会在线上举行,13位来自游戏行业的企业家以及来自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的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