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30人|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痴心特区改革三十载

2018-04-13 22:01:43  海南日报    参与评论()人

当天,迟福林在北京参加了广东省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举办的午宴。那天中午,他多喝了几杯,为自己能见证这一历史性事件感到荣幸,为自己能够投身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感到兴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0年前的海南,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国分配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尚未温饱。人们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离大特区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加上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且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步伐大大加快,海南奋起直追的压力可想而知。

“30年前的海南岛一跃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但全岛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却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电力还特别紧缺且持续多年,海口仍是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遭的边陲小城。”迟福林说。

“当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岛时,就被这块充满春意的土地所吸引。虽然海南岛的工作、生活环境同北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片热土。”2008年出版的《痴心热土——20年的梦想与追求》一书里,迟福林在序言中有感而发。

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伴随着一次大发展。在那个思想大解放年代,许多闯海人裹挟着保守与开放、激情与迷茫的思想火花,一路向南。迟福林幸运地置身其中,共同在大特区见证并书写着传奇。那时候,意气风发的闯海人会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因为浪花拍打岩石而欢呼。

彼时的海南岛,以大特区之“特”吸引着全国各地各类人才一路向南,心甘情愿将青春和芳华交付于这方热土。“十万人才过海峡”的背后,是特区磁力的彰显;“十万人才过海峡”的背后,是“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创业激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