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台风的时候还需要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
为了不被风吹跑,
每次观测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两个人用绳子绑在一起上坡。
丈夫的支持,
给了她莫大的动力。
沈其艳回忆:
当年为了配合洋山港建设,岛上居民已经开始动迁,但站点还在翻修没地方住,她只能暂时借住在一户民房的楼梯下,只够放一张床的空间,她一个人爬进爬出,天热的时候被热醒也是常事。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在岛上一待起码就一个礼拜,最长一个月也待过。洋山港气象站海拔80米,虽然听着不高,但沿着山路爬上去并不轻松。沈其艳和同事们上下山的路,都是人走多了踩出来的,跟羊肠小道并没什么区别。以前小道两边野草茂盛,天黑了上下山提心吊胆,不用说碰上大风大雨、烈日严寒了。别看这样的山路,沈其艳临产前半个月还照样走着。
在小洋山岛上,碰上大雾、大风、台风、寒潮这样的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设备没有自动化以前,到了时间点该上去观测记录数据,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上去。刮台风的时候还需要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两个人就要用绳子绑在一起去。
沈其艳还曾遭遇过一次有惊无险的雷击事件。
当时她去观测点记录数据,
一个雷火球就打在她脚后跟,
等她回过神来一看,
那片土已经变黑色了。
电话机被打坏了,
站内的所有设备跳闸了,
火花还窜进了房间里,
噼噼啪啪特别吓人。
沈其艳被雷吓得不轻,
但是她更担心的是设备坏了,
她说:“数据不能正常传输,就好像要了我的命。”
洋山港与气象数据
洋山港如今是位列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大港。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台长黄宁立讲述了气象数据与洋山港的重要关系:在洋山港开发建设阶段,对于气象数据的精准性要求非常高,沈其艳所在的洋山港气象站通过大量气象数据打破了洋山港数据孤岛,为东方大港――洋山港建设和安全生产贡献了一份力量。
通俗点说,洋山港气象站测量气象数据越精准,就可以保证港口的最大利用率,为经济效益提升助力。而每当恶劣天气来临,比如台风、大雾等天气,洋山港气象站会第一时间提供实测数据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的服务,保证了港区的港务安全。
最难熬的是,
在洋山港气象站工作,
恍如“与世隔绝”,
要耐得住寂寞和经得住清苦。
“这儿只见山不见人。”
最近的生活区和气象站“隔海相望”。
气象站值班24小时都离不了人,
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
由于交通不便,
气象站的值班一般每10天一轮,
沈其艳在岛上一待至少10天,
最长一个月。
在洋山港气象站气象观测员这个平凡而寂寞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