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建立了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让原来需要半个月才能办下来的企业注册登记等手续,减少到几天甚至一天内完成。新技术也被引入政务。
“不少点子是管委会公务员们吃饭聊天时聊出来的。有一次,我们说,为什么要让人们排大队呢?为什么不建立一个自助式机器系统呢?”管委会工作人员丁鹏说。
于是诞生了“不动产自助取证机”。“车主通自主受理终端”“出入境证件自助邮寄终端”等也应运而生。
“创新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创新要贯穿我们的一切工作,要让它在社会蔚然成风。”刘子清说。
面向新发展:创新是驱动未来的引擎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创新”是最常听到的高频词。各种新式机器、新创技术、新颖术语、新鲜想法,令人目不暇接。
参展的通用汽车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钱惠康说,企业发展要通过做买卖,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创新。
几千种新产品令人炫目,但也有人从中看到忧患。科普工作者李重民说,从参展的世界一流企业身上,我看到了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专家们认为,进博会具有深层意义。它用创新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交融,让中外携手共同突破世界经济瓶颈,同时还带来紧迫感,将推动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各行各业加快创新。
11月6日,观众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展台参观CT机。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创新永无止境。在距离上海不远的苏州和无锡,这里曾因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而被世人称为改革开放的“苏南模式”。
相较于老一辈乡镇企业家的筚路蓝缕,新时代的“创二代”身上,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一脉相承。
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都是80后,企业创办仅5年,已在为不少主流厂商的传感器和隔离器提供核心芯片。
纳芯微电子首席执行官王升杨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一半,整体上是一个研发导向的公司,创新是公司的核心要义。
11月5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国家展)上,一名格鲁吉亚政府代表团成员在中国馆内体验驾驶高铁。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新时代,必须将创新进行到底。我们新一代年轻企业家肩上的使命,就是要去打破以往思想的束缚,用新观念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王升杨说。
由“发家”到“发明”,由“制造”到“创造”。“创二代”们“鼎新革故”,“新苏南模式”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排在第一位。
11月9日拍摄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