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走向世界的中关村

2018-06-25 09:03:34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陈威在北理工的实验室里,熬了5年才把石墨烯成功融入胶体里,找到最关键的导热胶复合材料,最终让“超级灯”大放异彩。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德国产品也只能做到40W的功率,而明朔科技已实现60W产品的量产,且即将实现100W产品的量产。

采用明朔石墨烯复合散热材料的大功率LED路灯,LED模块体积“瘦身”至原来的四分之一,重量减至五分之一,灯壳内部留出大量可利用空间,便于集成摄像头、语音广播、投影灯以及传感器等附加功能。已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应用的明朔石墨烯散热LED路灯,除节能环保外,还将挂载5G基站,点亮“智慧城市”。

陈威博士毕业即创业。从组建创业团队,到自主“超级灯”出口日本,只用了不到4年。

论辈分,陈威算中关村第四代创业者。与他前后脚毕业的大学生,创新的种子往往在大三时就开始萌发,因而形成了备受关注的“中关村21岁现象”。

但迈出校门,残酷的市场不会因为你年轻就手下留情。

“这么小的公司,能有什么技术?”陈威南下洽谈几十次,都在质疑声中败兴而归。他的包里揣着三种不同身份的名片:一张印着“总经理”,谈融资和签约用;一张印着“销售员”,跑订单用;还有一张印着“技术员”,用来陪其他销售员出去讲解技术问题。道理很简单——创业公司缺人,一人身兼数职,但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总经理什么都干,看低了企业。

这种不惧失败、不怕碰钉子的韧劲儿似曾相识。当年,中关村第一批“下海”的科研人员,也是这样蹬着三轮车在街边推销新潮电子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新时代的创业者,起点更高,目标更远。

40年来,中关村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倾注激情和汗水。去年,这里平均每天成立80家科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8万件,创新之火越燃越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