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大烟儿炮,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曾经,新中国著名诗人聂绀弩的《大荒歌》,将北大荒昔日的风雪肆虐、苦寒荒芜展现在世人眼前。
70多年来,北大荒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已经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冬末初春时,记者来到黑龙江,探寻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蜕变之路。
1956年4月,山东省邹平县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维维摄
农垦先锋开拓北大荒
弯木做辕,麻绳为索,走进北大荒博物馆,一把古老的犁把人们带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1947年6月,当时的松江省政府抽调了5名工作人员、招收了11名技术人员,修复了日本开拓团残留的3台拖拉机,从哈尔滨出发,来到如今黑龙江省尚志县的一面坡东太平沟建立临时场部。他们此行是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
6月13日,一块松木板挂在了一间草房前,松江省营第一农场(现宁安农场)宣告成立。一把大犁打下去,黑油油的土地上翻开了垄沟。至此,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开发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里,负责人丁军告诉记者,由于建场初期条件艰苦,这里曾被老百姓称为“三光农场”:光腚屯、光杆路、光板田。“这就是当时宁安农场的指挥部,它的建立,体现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勤俭办事的节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