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们带着调侃相约“10年以后,再骑一次”。不想时光穿梭,一起再骑行大运河的梦一直没能实现。2016年,沈兴大79岁,刘世昭68岁,两人均已退休,终于在时隔35年后再度出发,历时68天,骑行2156千米,第二次完成了骑行拍摄京杭大运河的愿望。“35年对人生也是一段不短的历程,但对于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来说那只是一瞬间。”刘世昭说。
刘世昭感慨,两次骑行,感受可以用巨大反差来形容。35年前,他们每骑到一个地方,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们是从北京来的记者,为什么不坐汽车呢?”绿色出行在当时人们的理念中还是空白。如今再次骑车出行,路途中经常遇到成群结队的骑友,从学生、青年到退休老人都有,骑行爱好者的群体越来越大。
刘世昭感慨故地重游时自己目睹的山川巨变。“第一次骑行,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人们的衣着是那么朴素,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窄,车辆稀少,运河中摇橹的小船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但改革的浪潮已经波涛汹涌,蓄势待发,当时的人们对生活充满憧憬。35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这一切:从城市到乡村都整洁多了,人们的衣着光鲜起来了,房屋高起来了,街道拓宽了,运河里的水多了也清了,河里的机动船多了……一切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有些让我不认识了。毋庸置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人民普遍得益,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那些随着城市化而消失的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那些逐渐淡化的民间习俗,那些仍旧偷偷排放的污水,那些吐着黑烟的工厂,又让人怅然若失。”
两次骑行之后,刘世昭将拍下来的照片集结整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一书,此次图片展的所有照片都是从这本书中而来。刘世昭表示:“我拍的照片对于京杭大运河来说只是一些碎片,但这些碎片多了也就留下了运河的影像历史。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用影像记录运河,记录历史,将来会有价值的。”
观展提示
■开馆时间:
每天9时至17时(16时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一层临时展厅
■展览类型:免费
■特别提示:
3月30日(周六)15时摄影家刘世昭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四层多媒体厅举办文化讲座,分享自己30余年来骑行拍摄大运河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
新华社杭州3月25日电(记者马剑 许舜达)串起千岛湖、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西子湖……超过3000公里的城市绿道正织成一张连接杭州城乡生态、产业、文化的密网,为钱塘江畔的创新活力之城营造出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