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地标拱宸桥也在无声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1982年,这里还是杭州的郊外,周边分布着许多工厂:浙江麻纺厂、丝绸印染厂、第一棉纺厂、华丰造纸厂等,这里是杭州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2016年,拱宸桥东岸建成了运河文化广场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西岸经过整治,已成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市井生活感受变与不变
除了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摄影师的镜头还走进了大运河两岸的普通市民,观察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山东济宁的玻璃画女工、山东临清的贡砖非遗传承人、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艺人、江苏宿迁盛满一碗老汤猪头肉的老大爷……这些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生活景象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时代。河北吴桥的一组对比照则颇有趣味,一幅是1981年,一名农村妇女在家中用鼻尖将一把蒲扇轻松顶起来,让人感叹杂技之乡果然是人人都有绝活儿;而2016年摄影师再来吴桥,镜头中捕捉的则是一名来自非洲的学员在杂技学校练功的身影。时代的巨变中也有不变的内容,1982年和2016年,摄影师先后两次来到江苏无锡惠山,都拍摄到了清晨练石锁的市民;而在山东微山湖,35年过去了,湖上的渔民依然采用传统的鱼鹰打鱼法。
策展影像
刘世昭:碎片多了也就留下了运河的影像历史
1981年,开启骑行拍摄京杭大运河的刘世昭才30岁出头,在《人民中国》做摄影记者也才一年多。采访选择骑自行车,固然与当时汽车还未普及有关,也因为那时许多运河河段年久失修,根本不通公路,只有自行车才能进得去。
刘世昭与沈兴大骑着两辆飞鸽牌自行车,历时408天,沿着运河沿线,经过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沿途采访了53个县和77个村镇,访问了上千人,用镜头记录下京杭大运河沿线大量的风土人情。到了1983年1月17日,他们结束了在杭州的采访,完成了第一次骑行大运河的梦想,无意中成为“骑行采访大运河”沿线第一人。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
新华社杭州3月25日电(记者马剑 许舜达)串起千岛湖、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西子湖……超过3000公里的城市绿道正织成一张连接杭州城乡生态、产业、文化的密网,为钱塘江畔的创新活力之城营造出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