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拒不执行判决,还钱遥遥无期,阮齐林认为,我国刑法对于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执行遇到抗拒、转移,还是执行方面存在失职,其实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在浙江杭州上城区人民法院,为了破解执行难问题,就专门成立了执行指挥中心。
上城区法院法警大队副大队长游旭介绍,指挥中心的先进设备,可以让他们对所有案件被执行人的财产、车辆、银行信息进行集中查控,并且与全国法院联动,解决了案多人少问题。通过委托平台,可以达到全国法院一盘棋、全国法院联动的作用。这是破解执行难的一项很大的举措,解决了案多人少的问题。
对于执行难问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刘红兵认为,目前我国强制执行,靠的还是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没有相关的强制执行法。刘红兵建议,在强制执行方面,能否参照其他国家,有一条单独的强制执行法,效率会更高。刘红兵说:“我国的强制执行,目前民事诉讼法有一章的规定,但非常有限,实施中的大量问题都没有得到体现。最高法院发布的一些文件效力层级比较低,而且我国强制执行法到现在没出台。”
刘红兵认为,判决得不到执行,只是一纸空文。大量的执行不到位,违法的人获利,守法的人受到损害,反而会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到负面影响。而日常对失信人的惩戒,目前几乎全靠法院,导致目前执行难问题的解决远远称不上完美。执行难最终的原因是社会的诚信度低,违法失信的成本低。完全靠法院解决问题,肯定不现实。解决执行难必须要有一种综合治理的格局,相关部门要协力治理失信,外部的大环境才会好。
全国法院2016年、2017年受理执行案件1189.96万件,执结1156.2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83万亿元。这是在2016年3月,最高法向全社会作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承诺后取得的成效。
最近两年来,全国各级法院以及相关部门也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努力,比如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民,被禁止部分高消费行为、被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等。“老赖们”时时受限、处处受阻,近年来有280万的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但是,这两三年来的成效,能否成就一种遵纪守法、服从裁判的社会风气,还有待观察。包括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以及其它行政部门在内的机构,如何才能建立一种社会全员信仰法治的科学、长效机制,也还有待进一步合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