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图为1974年,时任秦始皇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在陕西西安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清理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下图为2019年7月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研究员兰德省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建立了显微分析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文物保存环境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室、综合文物修复室等,用最先进的文物科技保护技术为兵马俑的保护修复提供保障,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进入科技时代,兵马俑修复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70年时光流转,行业在变迁,不变的是中国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脚踏实地走向梦想的劳动者,是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每一个中国人,每一点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中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大关。70年来,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沙漠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夏训诚(右)在罗布泊西部取沙漠样品(新华社记者赵昌春摄);下图为2019年5月30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工作人员王炳尧(右)、李云飞在宁夏中卫市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检测沙丘表面温度(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对沙漠进行治理。我国沙漠科学家从研究沙漠开始入手,发明了中国的“治沙神器”草方格。1977年,作为中国治沙经验的沙坡头麦草方格,获得国外专家一致认可,并成为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治沙方案。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推进,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离不开一代代沙漠科研人员的努力奋斗。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5年,广东中山无线电厂工人在装配电视机(资料照片);下图为2019年6月11日,在广东惠州,TCL电子高级工程师张琪(中)在TCL AI电视生产线上测试机器人工作状况(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