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明农场公司董事长王波坦言:“官帽”被摘了,很多人开始接受不了,心里不舒服,毕竟有的人干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混到一个科长,一个处长,这说没就没了,但后来大家还是逐步想明白了。
因为以效益论英雄、以业绩定薪酬的考核制度使干部有了新的获得感:可以有更多时间来一心一意搞经营了,同时场长变为企业董事长后收入显著提升。“官帽”没了,“腰包”鼓了。旧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家见面不再比谁官大,比的是谁家经营效益好。
“以前农场干部拿的是死工资,农场亏损对自己影响也不大。现在不一样了,整天脑子里都想着怎么搞好经营,怎么完成经济指标,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王波说。改革后,王波的工资一年从8万元涨到16万元,再加上绩效总共有22万元。红明农场也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仅荔枝一项,今年产值就达2.2亿元。
卸“包袱”轻装上阵谋发展
在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评估结果中,海南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国各垦区之首。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海南农垦,称“海南农垦改革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特别是在办社会职能改革上大胆探索,创造了改革的典型。
长期以来,垦区实行“农场办社会”:场部里水厂、电厂、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一应俱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农场“一肩挑”,“什么都管却什么都管不好”。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周边农村,干部劳心费力,群众心里有怨气。随着社会职能属地化改革的推进,海南农垦办社会职能开始大力度向地方转移。
海南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创新设“居”,每个“居”集党组织、居委会、居民服务中心于一体,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方式承接原农场上百项社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