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在沉睡的土地里种下希望 古坊村有这么一群追梦人(2)

2017-05-24 16:06:48  中国日报  

但是这么多任务同时展开,难免会有疏漏。最初,理事会成员并无明确分工,对工人的管理也十分混乱。邹士荣多年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他决定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农村产业。他拟了一个方案,每个产业只由一名理事会成员负责,并分配固定的几名工人跟着负责人干。这样,各项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除了人员管理,农业技术也是一大难题。去年,大棚里种的第一季蔬菜基本都失败了。

当初建大棚的时候,理事会就看中了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专门派了两个理事会成员去江苏、山东的农业科技园接受培训。

他们在学习时看到人家无土栽培种出来的蔬菜那么水灵漂亮,满怀希望地回来,种了几个棚的小黄瓜、圣女果、茄子、辣椒。

可是这些技术应用在古坊村却水土不服了。这里的湿度、温差条件完全不同,到了冬天雨水一多,棚里湿度爆表,病虫害难以控制。一季下来,蔬菜收成惨淡,茄子甚至完全没结果实。

这给了大家不小的打击,但是棚都已经搭起来了,绝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好在还有李森源站长,他带着大家反复做实验、选品种、调整技术,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今年,合作社重整旗鼓,种植实验选出的几个品种,目前长势良好,小黄瓜已经成熟,清脆可口,小香瓜已有拇指那么大,小西瓜也纷纷挂果。

古坊村大棚里的小西瓜已经结果,果上系着红布条是为了选种。(摄影:中国日报记者左卓)

合作社就这样在各种挫折中不断成长完善起来。

邹士荣说,去年理事会开年终总结会的时候,大家回顾一年来的成绩、失败和经验,又重燃信心。今年开春,大家分头去干,个个都斗志昂扬。

今年5月,记者来到古坊村时,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农村,整洁的农房,宽阔的马路,路两旁每隔33米一盏的太阳能路灯,鱼塘星罗棋布,菜地、大棚、果园已初具规模。

崭新的古坊村,村口立着一块“秀美古坊村”的牌子。

当然还有理事会成员们忙碌的身影。

邹永存管理着大棚。从建棚、引进技术、育苗到栽种,大棚里的一瓜一果都是他的心血。近来,已经陆续有县城里的游客趁着节假日来大棚采摘了。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大棚。他说:“将来就只想把大棚搞好,这就是最大的产业。”

邹永存在大棚里育苗。(摄影:中国日报记者左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