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篇:“回农村,干大事!”

2017-05-22 14:38:42  中工网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是一座被广袤黑土覆盖的小乡村。从上空俯瞰,一座厂房格外耀眼,屋顶在土地的重重黢黑包围中焕发出清新的亮蓝。这是耗资6800万元建成的德润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彭君(中)正在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本报记者杨学义摄

自2013年筹备以来,该合作社先后克服了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困难,最终出现在村民面前。数百名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工作,32户贫困户受益于此直接脱贫。去年底,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回到家乡

2011年,是时年41岁的彭君最为纠结的一年。

他是自治村村民,35岁那年带着一手电工手艺远走他乡,参与到南水北调河北段工程建设中,逐渐从一个普通电工跃升为管理七八名包工头的工长。2007年,他又被调到甘肃省参与引洮工程建设,在那里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并在甘肃陇南市结婚、买房、生娃,月薪从5000多元涨到8000多元。多年的打拼,换来踏实、安定的生活。“当时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在当地都是让人羡慕的!”彭君说。

然而,不惑之年的他产生了一个让旁人费解的想法:回农村老家,参与建设。

彭君从乡亲们那里听说,在企业家岳国良的投资下,自治村新型社区已经建成,村民住上了楼房,当时正在全力探索增收方式,急需人才。

一个41岁的男人,抛下打拼多年的成果,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彭君的行为让岳父、岳母疑惑不解,老两口想到自己的女儿和4岁外孙女就要远走他乡,更是忍不住老泪纵横。为了留住他,他们给彭君在当地找到了一份月薪更高的工作,苦口婆心地劝导:“别折腾了,折腾穷喽!”

彭君自有他的理由,高中毕业后,自己就梦想成为一名农村企业家,回报家乡。“多年来,我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农村,干大事!”

于是,彭君回村了,月薪4000多元。

艰难探索

回到家乡后,彭君进了自治村的脱贫项目——拜泉县德润黄牛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养牛的他,从零开始自学养牛知识。

合作社的黄肉牛育肥效果显著,不过残酷的现实却给他当头棒喝。受农产品价格走低影响,虽然头年在市场购进的牛犊体重增加了,但牛肉价格却暴跌,刨除各项成本,脱贫效果不明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