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村镇干部的 “一地鸡毛”与鸿鹄之志

2017-05-24 16:04:01  瞭望  

白狼镇是个小地方,记者来了几天,走在街上已常遇到熟人了,“还要在这儿呆多久?”“上我家坐坐”“去过南兴安了吗?”记者在村里转,看见大门开着,喊一声,却可能没人——这儿的人习惯了大门敞开,从来不担心丢东西。

这是一个简单淳朴的地方,也是一个小社会,有千头万绪——尤其是对村镇干部来说。他们管着一方水土,服务着两千常住人口。记者经常听到,他们在接各种电话:垃圾没地方处理你解决吧;树苗卖不出去,你帮忙找人吧;我家钥匙不见了,咋办……

老百姓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干部解释,比如这两年精准扶贫政策多,贫困户的认定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情况都有。有人说“为啥他们两口子一个有退休金,另一个还能是贫困户?”干部就得解释,“虽然他们在一个屋檐下,但拿来了离婚证,其中一方没有财产……”

解释通了吗?村镇干部知道未必,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的,是根据贫困户认定标准和程序严格把关,把工作做细,也的确删掉了些不合标准的申请人,但小村落就是大社会,有些事,他们也得说服自己。

▲大马带着小马驹

还有人说“凭啥有这么好的政策,干部们一定得好处了”;又或者嘀嘀咕咕:“这事干不得啊,干了得吃亏”……村镇干部说,有些事就不用解释了,只能靠做下去,让老百姓看到成效。就像如今的林俗村人看到鹿村富起来了,而机会曾经是他们的。

这就是村镇干部的日常,看似“一地鸡毛”,可在每个百姓眼里都是自家大事,哪一件也忽略不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里不少干部是两地分居的状况,家属和孩子在阿尔山市或乌兰浩特。记者和年轻的80后副镇长单玉国、曹香娟、扶贫助理王苏日古嘎接触较多,问他们为什么愿意留在这儿,给出的答案几乎一致:在这儿每个人要做的工作特别多,方方面面更锻炼人;而且为老百姓做了实事,有成就感;这里干部少,出去培训的机会相对多,可以再提升自己。

立夏大雪纷飞的那天,是个周五,曹香娟在傍晚雪中等客车回乌兰浩特时焦急的样子,让记者觉得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真不容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