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在转型,从业者也不例外。在北京打拼了20多年的虞承波,可以算是万千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虞承波17岁就从老家安徽来到了北京,主做广告牌匾制作,公司规模越做越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明确的北京城市定位,让虞承波萌发了转行的念头。
“但我当时还是迷茫的,并不知道具体做什么,直到2015年去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会展业启发了虞承波,“会展带动旅游、消费,从而带动经济,整个过程没有生产制造,不会产生污染。”
一回国,虞承波毅然关停工厂,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如今,他的文化产业公司已经实现了成功转型,主要做的就是创意设计和企业展览。“我虽然只是众多小企业中的一员,但也要及时适应国家政策,跟上首都功能定位,这是大势所趋。”虞承波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对了。
产业的转型只是这座城市转身的一个侧面。
四年来,本市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强化资源环保准入约束,分类推进区域和产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实践也证明,治理大气污染要坚持标本兼治、长短期结合,归根结底在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017年,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一张蓝图干到底,新总规的实施,为从根本上打赢蓝天保卫战,规划了可持续之路。
从全民吐槽到全民参与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北京的雾霾天里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前几年,对于汹涌来袭的雾霾,网络上充斥着不少这样的段子。甚至在很多人都不知道PM2.5为何物时,它就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