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中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
14岁到35岁的习近平(1967年到1988年)在做什么?这段时间,他主要是在陕北梁家河(1969-1975)、清华大学(1975-1979)、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1979-1982)、河北正定(1982-1985)以及福建厦门(1985-1988)工作。根据公开报道,我们整理出了青年习近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二三事。
陕北梁家河:努力干活勤奋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他深情讲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1969年1月,习近平插队落户到陕西省延川县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在梁家河,青少年时期的习近平和黄土高原的群众一起战天斗地,搞生产,改旱厕、建沼气,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发新能源,改善人居环境。
习近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
除了工作之外,习近平插队时的一大乐趣是看书,他本人也带了一箱子书到梁家河。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访问伦敦金融城时说,“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
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与青年学生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我喜欢文学、历史,为了用好一个成语,经常翻阅很多词典,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插队时,身边学生有些家学渊源,大家常在一起谈论。有些人在谈论具体问题时引用典故和案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使我认识到,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所以,我后来看书很注意联系实际。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清华大学:圆了读书梦
△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