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玉兔号结束月夜断电关机状态时一度出现技术故障。13日,在恢复工作之际,“月球车玉兔”一句“Hi,有人在吗?”引起网友的高度关注,在极短时间内转发近11万次,评论超过7万,点赞近9万,成为当时最热门的互联网现象,引发国内外媒体的热议。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更是给予了“为十多年来努力寻求公关之道的中国太空计划指明了一条道路”的评价。
玉兔号之外,在国内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中,如嫦娥系列、天宫系列、墨子号卫星、长征五号、慧眼望远镜的报道中,都能看到果壳团队的积极运作。许多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的项目中,也能看到我们的努力。
2016年2月11日,国际联合研究项目LIGO确认引力波的重大发现。如何将这一项凝结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900多位科学家和4.4万名志愿者的重大发现,介绍给普通读者,我们的工作团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时,参与LIGO项目的科学家们已经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总结、介绍自己的工作。我看到这些文章之后,觉得生涩难读,无法直接面对一般公众,于是和编辑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决定,由果壳编辑对科学家的稿件进行改造,增加开头电影桥段的引入过程,以及结尾抒情性的展望式阐述,构成凤头豹尾的结构。
果然,这样的结构极大地缓解了科学内容让读者产生的疏离感,为一般公众深入理解引力波出现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提供了可能性。相关文章在社交平台上实现了总阅读近5000万次,转发近12万次的极好成绩,成为科普领域的一篇标杆性文章。
从疫苗科普到核电科普
科普工作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在过去几年中,围绕着化工企业、污染处理、垃圾填埋焚烧等一系列大型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各地方都出现了一系列反对建设的集体事件。非常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英国开始兴起并且席卷世界的“邻避效应”事件。
在建立果壳网之前,我就已经高度关注这一发展趋势。当时,我和朋友们利用“科学松鼠会”网站,在邻避事件发生之后,积极参与讨论,以科学专业知识应答公众的疑问,避免恐慌情绪的蔓延。
果壳网成立之后,我可以更有效地组织科普力量,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讨论。果壳网成立不久后,就发生了日本东海大地震和福岛核危机。在由此引爆的国内“抢盐风波”中,我带领团队及时出击,通过缜密的计算和详细的产业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核污染影响我国沿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本没有必要为此囤积食盐,为平息风波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