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二十年最好时光与公募相伴

2017-11-06 17:05:5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

二十年前,王立新作为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在广东莲花山参加了首期基金培训班,随后很快参与到南方基金的筹备工作中。彼时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站在行业的起跑线上,对新金融领域的开辟有着无限憧憬,同时也隐隐感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二十年一晃而过。王立新的坐标从南到北,银华基金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现已成长为管理超过5000亿资产、业绩和利润长居行业前列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公募基金行业少有的留任“元老”之一,王立新一路走来,甘苦自知。但相比回忆过去,他更愿意去布局未来。他认为,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很大,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很多。“守正出奇,宁静致远,为投资者贡献更好的业绩和服务,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有幸听王立新娓娓道来。不论是从初创至今的“银华往事”,还是他长期以来的心路历程,都是中国基金行业长期积累的底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回望二十年 与银华风雨同舟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总有这样一些人应运而生。他们肩负使命,而这种使命将伴随其终生。

1997年对于基金行业和王立新本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结束,国际对冲基金的翻云覆雨让许多人意识到培育本土基金、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年7月,还在南方证券基金部工作的王立新作为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在广东莲花山参加了首期基金培训班。同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基金创设工作正式启动,王立新也全身心投入到南方基金的筹备工作中。

“公司成立之后就发行了第一只基金,那是一只封闭式基金,就是后来的基金开元。”王立新回忆往昔,许多细节历历在目。“当时基金契约、招募说明书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名字也是我们起的,开辟基金行业的新纪元,寓意开元盛世。”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第一批基金公司诞生,1998年至1999年间陆续成立了后来被称为“老十家”的基金公司,随后发行了第一批封闭式基金,规模都是20亿元。

2001年5月28日,银华基金正式成立。从当时来看这个起点并不是太好,市场低迷,基金发行十分艰难。2002年,已在南方基金任职四年的王立新来到银华基金,开始谱写他和银华的故事。

从主持发行银华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180001)基金,到发行市场上首只规范运作的保本基金——银华保本增值(180002);从公司规模40亿、上百亿、到2007年突破千亿,一直到如今管理5000亿资产,王立新见证着银华基金一路走来的荣誉与艰辛:2005年8月,银华基金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资格,是业内首批获得该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到目前,银华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全牌照的综合型资产管理公司。

以风格稳健出名的银华基金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虽然有几次看起来错过了提升公司规模的好时机,但回过头去看,一切又是恰到好处。例如2007年上涨行情中,银华基金没有新发产品,虽然当时看损失规模,但避免了2008年大跌对投资者造成的伤害。例如2008年金融行业极度低迷之时,王立新在市场上大手笔招揽人才,为银华基金打造了一支豪华的投研团队,从而奠定了之后几年持续的业绩增长。例如2017年,基金公司扎堆发行货币基金以扩充规模,银华却接连发行了多只权益类产品,为市场所不理解。但当流动性新规出台对货币基金规模扩张形成制约之后,大家惊奇地发现银华基金权益类产品的业绩极为亮眼,多只产品业绩排行主动管理型基金前列。

我们常说在现实中行胜于言。作为一名优秀的公募基金领导人,长期驰骋于强者云集、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王立新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空泛的理论上,眼光、决策和担当一样都不能少。

回望二十年,多少惊心动魄事,当时只道是寻常。

“基金行业发展近二十年,虽然中间有很多波折,但总的来说速度还是很快。目前公募基金也成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是众多个人投资者信赖的投资工具。”王立新总结道,“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已经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力量。我认为,未来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会像最早的证券投资基金制度一样,回归到共同基金的管理模式上来。”

当被问到基金行业发展近二十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王立新深思后回答,成功地引入并且建立起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和体系是最重要的成就。事实证明这一整套制度和体系科学而有效,未来更多的理财品都会应用基金的制度和体系来规范。

谈到银华基金,王立新语气中自然流露出深厚的感情。“银华发展了这么多年,跟行业一样经历了很多波折,慢慢在成熟,也越来越清楚基金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品质。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它的核心能力要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可持续的回报,提供更多的理财服务。所以我们在投资方面还是坚持稳健的投资理念,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企业价值,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可持续的投资回报。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人才培养、投资决策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体系,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踏上新征程 前进中积极谋变

马克·吐温曾说,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用来形容当前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可说是恰如其分。在王立新看来,未来至少有两大机遇可以把握。

“首先是投资者理财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理财的需求和规模将比目前我们所管理的要大很多,前景非常明确。此外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形成,养老的投资需求空间很大,还有养老产品的出现,比方说第三支柱类似美国401K、还有IRA退休账户的产品,一旦推出将加速提升理财市场的规模。我觉得这些都刚刚起步,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存量理财资金也将会越来越多的通过基金进行管理,例如银行理财。相比设立自己的基金公司,从目前的人才储备和投资管理经验上来看,银行更多采取委托专业基金公司管理,在这基础上做资产配置。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对基金公司来说,机遇和前景都非常好。”王立新显得非常有信心。

机遇当前,挑战也随之而来。在王立新看来,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持续进行,新的竞争者将不断出现。特别是海外投资机构允许设立独资公司,就对国内的专业资产管理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基金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声誉至关重要,因此合规透明、信息披露对行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王立新表示:“从业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维护这个行业的声誉,行业不能出现流动性的问题,所以新出台的关于流动性管理的办法,是非常及时的。”

要把握机遇发展,除了前瞻性的公司规划、好的制度设计,更需要顶尖的人才和稳定的团队。银华基金2016年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更名为“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适应未来的发展战略。人才方面,银华基金力推员工持股,已获得实质性进展。今年9月,大股东西南证券(600369)公告,同意银华基金员工持股方案,并同意授权公司经理层全权办理银华基金员工持股相关事宜。激励办法明确之后,优秀人才在银华的平台上将更受重视,自身的动力也明显提升。

对于大型基金公司来说,实施股改和股权激励都有相当的难度,但王立新坚持做这样的事情,反复沟通之后,股东同意拿出部分股权分给员工。“主要是业务骨干,大概一百多人,有点普惠制。”王立新补充道,“分配方式就根据对公司的贡献以及服务年限等,核心员工都有。虽然步子不大,比例也不高,毕竟走出了这一步,还是有实质性意义,对留住核心业务骨干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目前少有的留任“元老”之一,王立新对创新极为看重,从设立行业内第一只保本基金便可见一斑。目前他最关心的是科技领域的发展,面对未来智能化对基金生态可能产生的冲击,如何转化为有利因素,这位睿智的基金公司老总已经开始布局。

“基金公司未来可能会更像一个IT公司。”王立新语出惊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对资管行业的影响决不可轻视。随着基金公司管理规模的扩大,产品增多,对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银华目前正在对IT系统加大投入,力求在智能化方面占领先机,这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战略之一。”

王立新认为,智能化对基金行业未来将会产生两大影响:从目前看,智能投顾能够明显提升投资者回报和理财体验;放眼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来改造传统的投研体系和方法,可能会部分甚至完全替代基金经理,而且趋势很明显。

“我们互联网金融部门将来主要通过智能投顾做线上理财,既是普惠金融,同时也是服务更多普通投资者的重要领域。我们已经推出了天玑系列产品,客户黏性和收益都不错。这有可能是未来基金公司要彼此赶超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需要的是时间慢慢积累客户。”

王立新告诉记者,相比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更有可能完全改变基金公司未来的生态。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改造传统的投研体系和方法,把更多有用的信息客观、准确、全面、及时地提炼出来。如果一个公司在信息研究、搜集方面领先市场,业绩就可能有系统性的提升。“目前银华已经在和一些高校进行比较实质性的合作,首先从研究信息的方面开始进行。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会有巨大的优势,这也是全行业面对的挑战之一,但不会来得太快,毕竟资产管理的本质还是很难用技术完全取代,我们对行业的理解、运作方式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二十年人生最好的时光伴随着行业的变迁,王立新也从昔日的儒雅青年成为中国基金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生逢其时,又逢其境,诚为不可多得的幸运。

二十年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不仅仅是银华基金,整个基金行业还非常年轻,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王立新和银华的故事还将不断谱写新的精彩篇章。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高度、公司的未来,亦是时代的要求。

相关报道:

    关闭